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98%的失败率下,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已有 766 次阅读 2024-8-8 12: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3年11月,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和黄医药原创抗癌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并在48小时内迅速开出首张处方。这是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也是上海创新药的首张海外处方。由于海外临床申请流程相对简单、成熟,从提交申请到获批的时间可大大缩短;NMPA认可境外临床数据,可缩短临床开发周期,我国创新药在海外开展临床研究不断增多,荣昌生物、和黄药业、亚盛医药、索元生物等中国头部企业创新药获美国FDA认可,成为出海的先行者。

自2019年国产创新药真正与世界接轨至今,中国共有7个创新药品种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其中,有4个在2023年获批。2023年被认为是国产创新药出海“大爆发”的一年,不仅数量前所未有,而且从小分子化学药到大分子生物药、从欧盟到美国市场都有里程碑式的突破。当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对外授权)的交易金额,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license in(许可引进)的数字。

随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标准与国际的加速接轨,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市场的广阔机遇、行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国内创新药企出海征程正在开启。在这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寻求破局的关键节点,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主办,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创新药出海:战略与模式”主题论坛8月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论坛围绕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药出海,联合学界、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探索,深化洞见,以期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药出海之路,助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应站在长期发展的战略视角选择出海模式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莫负春在致辞中介绍,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壮大速度很快,2021年至2023年,产业规模从7617亿元提升到了9337亿元,与此同时,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医疗机械学、高端医疗影像等前沿赛道正在加快孕育发展新动力。随着我国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药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我国医药创新的整体水平已经迈进到全球第二梯队的前列。

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红专在主题演讲《生物类似药发展和出海战略选择》中指出,生物药已成为重大慢病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不同于原创生物药,生物类似药的研制具有相对确定的路径,既能提高创新生物药的可及性,又能降低医疗成本,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我国目前已布局生物类似药企业近200家,在研的生物类似药多达400个,涉及50余款原研生物药。2023年6月,我国生物类似药的开发量已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将达到589亿元,3年内将有近30款国产生物类似药上市(2023年6月统计数据)。但目前我国对生物类似药适应症外推条件界定仍不够清晰,且在推进生物类似药集中采购中,面临着临床转换、适应症外推、产能拓展等难点问题。同靶点、同通用名的生物类似药赛道逐渐拥挤,市场“内卷”竞争激烈,使出海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药企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个涉及产品、渠道、模式及国际化人才等问题的系统工程,创新药出海需要政策的调控作用。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宏民在题为《中国创新药:如何借船出海》的主题演讲中指出,2022年,美国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为17.3%,人均约1.3万美元;相比之下,同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仅6010元,占GDP比重为7.0%。海外医药市场规模大,利润丰厚。2021年,全球创新药市场约为8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55%,中国创新药市场仅占全球市场的3%。国内尚未哺育出一款10亿美元规模的创新药,而默沙东开发的可瑞达2023年销售量达到250亿美元。由于国内融资市场萎缩,而新药管线攀升、临床研发成本高昂等原因,中国创新药发展模式正面临转型,出海是创新药企业的必由之路。生物科技企业面临着海外临床、生产制造、上市申请、市场销售等门槛,需发挥研发实力、资金实力、海外资源和信息、生产和销售能力的禀赋,并通过共建信息平台、发挥成功企业优势、政府全链条支持等手段来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他也指出,企业禀赋的多样化、出海原因和目的的多样化,以及发展阶段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出海模式的多样化。中国药企的出海方式有像百济神州那样完全自营的“造船出海”,像和黄医药、百利天恒、康方生物那样的“借船出海”,也有像普方生物那样整体出售公司的“上船出海”。企业要站在长期发展的战略视角选择出海模式,不同时期,甚至不同种类药物,其出海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找对合作伙伴很重要,寻找合作伙伴应持“兼容前提下的差异化”原则。

创新药出海的核心要素是临床价值

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药质量协会副会长崔昳昤在题为《和黄医药的自主创新药出海之路》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和黄医药推动呋喹替尼在美国和欧盟上市的历程,指出全球创新药的销售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创新药在美国临床研发困难,从临床Ⅰ期走到获得FDA批准,成功率仅1.7%,但创新药定价国内外差异巨大,与美国产品相比,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明显。如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国内的33倍,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国内的24倍。崔昳昤认为,成功出海的创新药产品需存在未满足的医学需求,呋喹替尼出海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它选择了进军市场急需且空白的主流市场。晚期肠癌是严峻的医学问题,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长,却缺少有效的新药,美国此前已十年没有相关新药获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肠癌新增患者190万人,美国、欧洲、日本等均是高发区域。此外,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需满足全球申报要求,具有充分的药学研究、稳定的生产工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资深副会长马骏在题为《创新药出海的破局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中基于君实生物推动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成功上市的案例,指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要素是临床价值,既要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也要具备更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出海进程中,最关键的是要精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空间和临床需求、准入体系、监管体系、支付逻辑、专利保护、仿制药追击,采取差异化策略。

上海瑞宁康生物医药创始人兼CEO、前美国FDA药物审评和研究中心定量药理学审评部部长王亚宁在主题演讲《FDA决策对国内药企出海的影响》中,结合多个中国创新药产品申请美国FDA资质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相关经验,总结FDA评估药物的主要标准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非基于市场上医药产品的数量。因为FDA的决策对于中国创新药品的价值评估和其在生物医药技术许可交易中的市场潜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创新药企业需在出海时寻求与FDA建立更好的关系。

针对近年来广受追捧的AI在药物研发设计中的作用,王亚宁认为,AI 在这个过程中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把现象转化为数学公式,这类工作其实FDA的定量药理学评审部已经做了几十年,科学界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也已经开展了几十年,成功率至今不到10%,只不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所使用的模型和现在AI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别在于它是基于物理学。他介绍,在他离开FDA的前5年,他和同事们也曾尝试用AI的数学公式解决传统的定量药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至少在他本人评价的几个项目里,没有看到原来因为模型的数据缺陷解决不了的问题,用AI神经网络的模型能解决得更好。在他看来,目前的AI数据库还达不到提高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成功率所需的样本数据量,AI比较可能发挥作用的是在药物发现领域。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创新药企发展及出海所产生的影响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45623.html

上一篇:创新药集采滞后、融资困难问题如何解决?
下一篇:建筑机器人的灵魂在于工艺的参数化表达
收藏 IP: 183.193.48.*| 热度|

2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5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