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心血管专家梁春讲解如何看懂血脂化验单

已有 112 次阅读 2024-8-15 01: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缺血性心脏病因其突发性、隐匿性等特点,易被忽视而耽误救治,进而导致猝死。由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血管专家梁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带您缉拿心脏缺血幕后黑手》发布会暨微电影《伤心》首映式8月14日在浦东图书馆举办。梁春现场介绍新书内容并为公众做主题为“轻松看懂血脂化验单”的科普讲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元凶”

《带您缉拿心脏缺血幕后黑手》是一本以漫画风格为主、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基础、在创作风格上采用侦探破案手法的医学科普力作,旨在普及心脏健康知识、揭秘心脏缺血病因与防治策略、为广大读者提供健康指南。该书是梁春受上海市 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和2024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支持的系列科普图书的第二本,第一本《梁教授带您探秘心脏血管微世界》出版以后,广受好评,被评为“2022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上海交大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梁春在讲座中告诉大家,在不同的医院检查血脂,检查项会有所不同,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4项应为必查项,其余如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脂蛋白a(Apo(a))、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项可因人而异。其中,化验单中的载脂蛋白B(ApoB)检查结果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颗粒数,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水平。此外,流行病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显示,脂蛋白(a)也即Lp(a),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食物进入人体被消化吸收后,水溶性的葡萄糖可以在血液中自由活动,而脂溶性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不擅长“游泳”,需要与载脂蛋白结合进行运输。主要的4种脂蛋白颗粒分别为: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统计显示,人体内的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情况有紧密关联。总胆固醇水平每减少1% ,冠心病危险性就减少2%;反之,总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危险性就增加2%。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重中之重的“元凶”。体内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当斑块逐渐增大,管腔狭窄,心脏供血减少,就容易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心脏、大脑的供血急剧减少,就会导致心梗、卒中。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研究者认为是“好”胆固醇。临床上曾针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干预,获得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阳性结果。可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仅是预测指标,还是干预靶点;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人患冠心病、心梗和卒中的机会就越少。但目前临床上针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干预,未获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阳性结果。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升高可以使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增多,所以它是“坏”胆固醇的帮凶。甘油三酯的显著升高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哪些人需要查血脂?

那么,化验单上一个朝上或朝下的箭头也没有,血脂就正常吗?梁春特别指出,实际上,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仅供参考,不同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参考值不一样。通常化验单标注的血脂正常范围是健康人群血脂的平均水平,但并非人人适用。血脂化验结果需要结合被化验人在接受检查时的状态进行客观分析。目前血脂指标是分层设定的,不同人群由于未来发生心梗/卒中的危险程度不同,血脂正常指标也不同。血脂正常指标越低,危险程度越高。血脂水平会随一些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变化,因此,检查血脂前的4—6周内应没有急性病发作。有压力、睡眠不足、劳累等状态,都会影响血脂水平,所以,大家在血脂检查前一晚应注意休息。

  结合瘦的人常被开玩笑:“你都已经这么瘦了,还需要查血脂?”,梁春教授提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和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肥胖或吸烟人群中的瘦子,同样有必要查血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尤其应该重视这件事。梁春认为,血脂检测应被列为小学和初、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46545.html

上一篇:建筑机器人的灵魂在于工艺的参数化表达
收藏 IP: 183.193.48.*|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5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