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探索的历程得益于多视角、多元化而形成的创新与活力,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3年诺贝尔奖得主中有4位女性获奖者,在诺奖历史上显出较高的“她”比例,体现出近年来越来越多杰出女性走到科学舞台中央的趋势。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在11月5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表示,要成为一个有热情的科学家,需要平衡工作与生活。在11月6日下午举行的主题为“树立‘她’榜样,激发新活力” 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中,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迈克尔·贝里以现身说法举例说:“41年前,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36年前,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我太太是个生物学家,她不希望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影响工作,但她当时的实验室不适合孩子,而那时的托育班只接收大于18个月的孩子。我自己是个理论物理学家,我觉得我的工作使我更适合照顾孩子,所以我的两个孩子在他们6周到18个月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我在办公室带大的。有意思的是,这十几个月也是我个人科研生涯中最高产的阶段。”
突破刻板印象,女性应追随自己的热情,耐心找到自己的道路
聚焦女性科学家的创造力、领导力,倡导深化女科学家榜样形象、扩大榜样人物的正面影响,帮助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树立信心,通过政策赋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撑,激发多元创新活力,促进实现平等、多元且包容的科研环境,正是此次“她”论坛的主要议题。
论坛邀请了4位杰出女性代表发表演讲、展现榜样的风采。其中,伊琳娜·博科娃曾任保加利亚外交部长,2009年至2017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是该组织的第一位女性领导人。她带来了题为“科学需要女性”的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年近九旬,曾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长达60年之久,在中国开辟了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领域,她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光合作用研究学术生涯”。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琳妮·马奎特一直努力促进妇女参与科学,她在2003年创立了“女性科学研究生”项目,以解决科学领域的“漏水管道”问题,此次她带来了题为“在组建研究团队时促进性别平衡和多样性”的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长期致力于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她的演讲主题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女性力量”。
参加论坛的不少嘉宾提到,女性从事科研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朱美芳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仅以她自己经常参加的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为例,自己就往往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曾看到一组数据很能反映大家常说的“漏管效应”:在中学里,男生占51%,女生占49%;到了大学本、硕、博以及科研工作阶段,这个比例变成了女性占30%,男性占70%;再到教授及更高的学术层面,就变成男性占90%,女性仅占10%;到了诺贝尔奖得主层级,男、女性各自占比则变成了97%和3%。在朱美芳院士看来,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女性和男性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同,但这种不同恰恰不应该变成偏见的来源,社会应该把这个偏见转化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我26岁生孩子,34岁拿博士学位,我觉得女性有了孩子以后一样可以做很多事。我儿子小时候我没有太多时间陪他,所以他被老师从奥数班‘踢’出来了。我的想法是:我努力工作,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儿子虽然奥数不行,但他别的方面可能行啊!现在我儿子已经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了。我觉得我们各自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就很好。” 朱美芳说。
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看来,刻板印象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很多现象其实在发生变化。比如在过去的10年、20年间,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贡献明显有所提升,近10年诺奖得主中女性的占比,已经远不止3%了。
龚克认为,影响女性是否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数学能力。教育界研究如何让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特别是适应女性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激发她们对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有现场听众指出,似乎存在一种现象——女性即使学理工科,也是从事生物学的比较多,从事数学、物理之类纯理科的比较少。对此,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教授、罗切斯特大学科学界女性科学家主席琳妮·马奎特以自己对纯数学的兴趣为证,表示这也属于“刻板印象”。同时,她提醒,真正要学好生物学,数学功底扎实非常重要。现在,定量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出色的生物学研究,往往都需要进行量化分析、论证。量化研究比定性研究可以产生更有质量的证据。她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把一些短期现象归因于性别差异,认为女性还是应该追随自己的热情,耐心地找到自己的道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的一些想法也会发生改变。”
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也认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要让别人的选择变成自己的压力,要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科学需要女性,榜样的力量可吸引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曹晓风从事的是植物学研究,她特别强调了优秀女科研人员对年轻一代的榜样力量。她介绍说,大约10年前,植物科学研究领域所有的大型学术会议还很少有女科学家被邀请作报告。“我们觉得有非常多的优秀女性有能力做这个报告,于是在2013年,我们几个女教授,首次组织成立了一个与植物科学相关的女科学家团体,名字叫‘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女科学家分会’。我们每年组织一次学术年会,让年轻的女性PI或刚刚建立起团队的女科研人员有机会展示她们的科研成果。这个过程中,她们得到了非常好的认可,也建立了很好的Network,同时自信心大大增加。现在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已经有非常多的女性科学家成长成了领军科学家。” 曹晓风说,除了开展学术报告,她们这个团体最有特色的一个活动就是女科学家进校园。每年大约5到6次,10年下来,已经组织了50多场女科学家到大学的科普演讲或科学思想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和老师得以有机会面对面接触科学大家,通过答疑解惑,探索许多人生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迄今共有35000多听众参加了这个活动,从中受到激励。
“我在小学的时候特别有幸参加过一次科普活动,见到当时从课本上才能知道桥梁学家茅以升,第一次近距离亲眼见到一个科学家,对我终身能够从事科研活动特别重要。所以我自己也特别愿意向学生们分享经验,鼓励他们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其实,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榜样。”曹晓风呼吁同行们拿出时间、精力,在自身成功的基础上,激励、培养更多的年轻女性加入科学领域。
此次“她”论坛由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卡夫利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梅-布莱特·莫索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红阳教授担任联合主席。
“大科学时代的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女性需要理解、支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红阳以此寄语现场听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