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探索事物存在真相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6〕
都世民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7015550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737557
摘要:本文继续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争议?主要讨论古人怎样探索一切事物存在的真相?最近学习大乘经典《解深密经》。现代人难以懂得,也很难理解这部经典。通过百度网多关键词查询,对比学习,理解佛祖利用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4个概念。揭示事物存在的真相。笔者将这些问题的思考写了这篇文章。说明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名家探索大小宇宙真相。
关键词:事物真相,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
古代的四个名词概念
〔1〕《道德经》里“无为”释义·《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很多人把老子
的“无为”理解成不作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多达十几处提到了“无为”,有文章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处事态度。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功名利禄,不要沉浸在功名利禄中不可自拔,老子常
讲的“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为之于未有,为无为”;
二是顺应万物之自然得为,不要强加干涉,无事生非。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老子所提倡的是:离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
·“无为”实际上代表了无欲、无争、无事、不居功、不恃强、不尚武、不轻浮、
·道德经“无为”为何有以下多种解释?
为什么现代人解释多种多样?
现代人从多学科(哲学、文学、社会科学、政治等)多视角,把老子的道、无名、无为、无形、圣人等解释多种多样,列出如下义:
·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不为己欲而为。
·好静;无事;无欲。
·没有己欲,遵道而为。不是故意有所作为。
·无知。无欲。无情。无乐。无己。无边。无名。
·老子的无为学说:
一是无为就是自然;二是无为就是无事;三无为就是善为。
·顺应天道的自然行为;不是无所作为;辅助自然而为就是善为。
·道德经无为:无作为;并非不为,不妄为,不非为.
·老子的无为概念异常复杂。
笔者在自然科学方面搜索科学网有关《道德经》解释:
·2022-3-18 09:43,科学网有一文:《道德经》:一篇被后人严重误读的科学论文。作者钟振余科学网博客,他认为《道德经》是一篇逻辑严密的科学论文。《道德经》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展开论述。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关系已然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学科。他认为,什么是“道”?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事物内在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可称为“道”。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道。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只有大德之人才有可能寻找到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24380&do=blog)
·2020-1-13 06:54,科学网有一文:读《道德经》第五章: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本章的哲学意涵:“无为”原则,也体现在自然世界统摄者与被统摄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其基本逻辑。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地预测事物的非正常变化,反而导致你无所适从,不如稳定地遵循一般变化规律,而顺应其变化,(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13973.html?mobile=1)
何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中是何义?
老子所谓的道超越任何事物,是无形无状的,因此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对于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之物,我们根本无法进行感官上的体验,所以就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属性。道的两种内涵,宇宙的本体和物质世界和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创生无物,又藏身于万物中。道是那么虚无缥缈,然而它又确实存在,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无像”。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有形的物质世界都是人类来定义的,人类如何定义呢?通过常规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然后借助一些天生属性缺陷的具有狭隘测量范围仪器来丈量物质的某一局部,称之谓科学,其实和盲人摸象并无区别。
大道无形是无为;有形的物质客观世界是有为,两者一主观,一客观。是对立关系。是意识虚构产物。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是中道,离四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8182-1208246.html)
〔2〕佛经里“无为”释义
·唯识教所得胜利 惛沉睡眠盖 惛沉睡眼四句分别 常委分资粮 教他供养 掉乱 掉心及不掉心 寂静居处 处择摄 处善巧 处世善巧决择 处非处智力作业 宿因圆满 假设分别 毕竟空 执着愚痴 国土寻思 族姓具足因 无垢 无染 无漏见 无对法 无伺法 无记业 无为法 无恚界 无相名 无等慧 无间道 无明自性 无间加行 无警觉法 无性无常 无颠倒业 无上丈夫 无所缘法 无所有处 无计出离 无为解脱
(https://foxue.bmcx.com/wuwei_lcq__foxued/)
·无为法 [wú wéi fǎ]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相对。
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以无为法为诸法之本体,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法
相唯识宗为代表。
·《杂阿含经》第890经,“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无为法。”
·圣严法师著《佛学问答》
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 ?
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这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般之见识,有为法可说事相方面而言,无为法可说理体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何以故?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有为法由
无为法而彰显故。
·大般若经云:“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何以故?非离有为施设无为,
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
《佛学大辞典》无为多释义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p104
如八种无为中说。
二解 :《集论》二卷五页云:云何无为?几是无为?为何义故,观无为耶?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无为。
三解 :成唯识论二卷三页云: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无为非世共知定有;又无作用如眼耳等。
四解: 《杂集论》八卷十五页云:何故此灭,复名无为?离三相故。生灭住异三有为相,究竟相违,故名无为。
五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六解 :《广五蕴论》十五页云: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六解:《广五蕴论》十五页云: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道德经》的道与佛经的法是否相通?
2013年,一位学者发文:"《道德经》无为与禅宗无为释义"。作者认为,《道德经》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其实,道“无为”与禅“无为”在究竟了义上是一致的。至于
古时祖师对道“无为”的“未尽善”看法,或者是由于其时间机缘的不足,又或者是由
所谓的教派门户观念。而今者,对道“无为”的认知,则更多地停留在世俗的判断里。而作为禅与道总持之“无为”,
不难看出,在学术界对老子的无为理解与禅宗无为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学科的局限性吗?视角、关注点不同。
笔者所说的《解深密经》,研读的人不多。而对这部经典的解释,大多是佛教界人士。他们的语言与科学界不同。也就是说比较难懂。而科技界的人对古文了解甚少。这与教育本身有关。
笔者思考《道德经》的道与佛经的法是相通的。都是表达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夲性。也是人体五感官(眼、耳、鼻、舌、身)的感知(色、声、香、味、触),形成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再在思维体意中产生的第六识意识。这里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对世间一切事物存在夲性的认知。
应当指出的是,意识是无形的,虚构的产物。推出的名词、概念,都有实体执着。因为是虚构,实际上不存在实体。自古至今被称作的圣人,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而众生却不太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都纠缠在意识的实体中,固执己见,热衷争论。在知乎网。有关这些问题的争论,有几千个回复。关注着达到千万人。而在古代,就有77,000个外道。
笔者思考。当今的科学界对光的本性争论不休,过去是粒子和波的争论。如今又增加了一个光量子,提出这些概念的都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广为流传。人们根据这些理论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每个人的意识是不同的,这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攀缘心,此心不可得到。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找不到。这也是因为道德经里边的道是无形,扑朔迷离原因所在。世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
笔者思考《道德经》与《解深密经》都是阐述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真相。关注点相同。语言文字也有相同之处。但是对于其中的奥秘的解读。佛经要详细、深刻、面广。道德经的文字简练。构思奇特。
如果我们把屈原的《天问》结合在一起。《天问》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长诗。
屈原《天问》
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也表明老子、屈原、佛陀三位古代名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虽然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他们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真相的探索是相通的。我们怎么能够认为古代没有科学探索?没有真理的探索?
只能说明我们现代人看不懂祖先的文化,甚至认为这些文化没有用。更有甚者认为祖先愚昧、没有科学精神。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自己不了解、不会学习。片面宣传西方文化,抛弃了传统文化。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我们几千年文化的魅力,到底表现在哪里?我们的子孙应该怎样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这些老年科技工作者深感力所不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子孙后辈身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