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在屎溺
用鸟粪掺杂石墨烯,也能改善它的电催化性质,这是年初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现在可能已经没有人记得了。
原因很简单,高纯石墨烯的电催化性质很差,随便掺杂什么东西都可以有些改善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纯净的水是透明的,随便往里面扔点东西都可以让它变得浑浊。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你也可以说,这个小领域已经搅和得差不多了,该发的文章都发完了,盛宴不再,干脆把桌子掀了,最后造个大新闻,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大家都需要文章,数量越多越好,如果影响因子和引用数也能提高,那就更好了。随便改动一点,就会有新结果的。据说,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试了几千种材料,最后才找到了合适的灯丝,现在看来,爱迪生真是暴殄天物啊,几千篇文章就这么没了。还有个农药606,应该也是浪费了不少文章。布拉顿发明点接触半导体晶体管的时候,也试了很多种条件都没有成功,最后虽然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巴丁没有尽到督导责任、浪费了很多文章的责任仍然是不能原谅的。
文章为什么多了?当然是因为评价的标准就是数文章,升级版的影响因子啦、引用数量啦,实质都是一样的。真正的评价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不来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然,文章发表多了,也有好处。我说的不是个人的好处(那是显然的),而是集体的好处: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知识的冗余度,也就是说,要是不小心丢掉了一部分知识的话,也有关系,肯定可以在哪个数据库里找到备份的。我们只要把搜索引擎做好就行了——碰巧的是,搜索引擎也早就冗余得很了。
沿着这个思路想一下,自然就可以得到一些推论:既然知识已经冗余了,我们也可以不用等着它们自然地丢失,完全可以主动地消减吗。本世纪以来,各家大型数据集团大搞合并扩张,也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这里说的说广义的数据集团,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期刊、专利、学位论文、各种预印本文库等等。现在的文章数量从整体上来说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就是看能不能努力淘汰掉某个数据库了。方法有很多,有柔性的,比如说就照现在这样的方式继续竞争,有强横的,比如说,干脆烧掉烧掉某个备份资源,或者是让它破产。
破产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某家大型的知识库破产了,它的信息也就可能真的消亡了,这些毕竟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有些可惜的。但就算你有钱,也买不回来了。你说可以从数据库的主人那里买来,反正他已经破产了,能卖俩钱是俩钱。但是从资本家的禀性来看,如果破产了,他们绝对有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销毁的,宁愿毁掉也不让你占便宜。
其实我一直认为,知识产权是阻碍科技进步的巨大绊脚石。如果能够搞到一个资料库,可以考虑把它们完全汉化的,这并不太难,毕竟那么多资料库都是重叠性很大的,随便搞一个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了,也管不起。现在有这么多大学生,毕业论文都没有着落,每个人布置一篇文章去翻译,靠着现在的机器翻译和网上百科,其实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说,先用机翻,然后人工调整,迭代几次就行了。再说,今年翻了,明年可以再布置另一个人校对一次,来上几个循环,也就够了。
当然,这件事要系统地做,个人是没有这个组织能力,但是对政府来说,其实是小菜一碟。总的效果是,每个人只需要做一点点事情,最后会有一个很好的数据库,可以开放给公众,这个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谁想看谁看,也可以让他随便用计算机从中挖掘信息。要知道,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事情干的。
有人说,垃圾翻译不如看原文。其实这不能算是垃圾翻译,迭代几次就行了,而且迭代过程中,可以把资料库里的垃圾也慢慢迭代掉的。兵没有几个人是能看原文的,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
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精英,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就行了,国家行为,让大学生做,每个人只是一两篇文章而已。而且也不需要在一两年里完成,干个二三十年总行的了。其实没多少文章的,每年500万大学生对吧,10年下来5000万篇轻松的。
现在世界上的知识信息库是超级冗余的,肯定要干掉一些,在我看来,把外国的全干掉也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还是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找一些人判断哪些东西重要哪些不重要,把一些文献删掉。只要真想做,具体方法总是可以完善的。
但是这个东西啊,一个人肯定做不了,你没资源没利益没权力,人家凭什么跟你干?
Will Any Crap We Put into Graphene Increase It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
Lu WangZdenek SoferMartin Pumera*
Cite this: ACS Nano 2020, 14, 1, 21-25
Publication Date:January 14, 2020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9b00184
Copyright © 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