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谈谈传热:我也来蹭蹭热点 精选

已有 15638 次阅读 2017-8-14 20:21 |个人分类:察见渊鱼者不祥|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


这几天,总是看到那条关于“降温薄膜”的新闻:厉害了,一张薄膜能将室温狂降17℃!这个工作是今年二月份发表在Science上的,当时就有好些相关的新闻宣传,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又热起来了。

在太阳当头的正午时分,把一张特殊设计的塑料薄膜蒙在物体上,可以让物体温度下降。通过加热物体使之与周围气温相等,可以得到这片塑料薄膜的散射功率为100W每平方米。由此推论,如果把这种薄膜当作房子的屋顶,就可以在户外温度为37℃的时候、让室温达到20℃。这就是“室温狂降17℃”的来历——当然这只是个推论,并没有真的做到。Science文章里只是测量了散热功率,还给了一个让水降温的实验:在夜里,蒙有这种特殊薄膜的一盆水(大约2厘米深),温度从气温的15℃降低到了5℃。并没有一间屋子什么的。

很多人觉得这种“降温塑料”很神奇,甚至怀疑有什么猫腻,其实是因为没有抓住其中的诀窍,被半通不通的科学新闻给忽悠了。实际上,这件事就是个简单的传热问题,只要用中学物理就可以定性地搞明白,如果一定要定量的话,也不超过大学普通物理的范围。下面就简单地讲一讲吧。


我们都知道,热量会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直到二者的温度相等。我们还知道,热量的转移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简单地说,就是这样的:如果高温端和低温端之间是固体,或者虽然是液体气体、但保持静止并不流动,那么热转移的方式就是传导,传递能量的其实是能移动的电子、固体原子的集体运动即“声子”、或者气体液体中原子的扩散;如果高温端和低温端之间是液体或气体,而且这些流体并不静止、而是有着宏观的运动,那么热转移的方式就是对流,能量高的(热的)原子跑到冷端,能量低的(冷的)原子跑到热端,这种方式的热转移效率比较高;如果高温端和低温端之间啥也没有,热转移就是通过发射光子,所以叫作辐射,这种光子可以是可见光、红外光或者其他电磁波,具体形式依赖于物体的温度。

再说一遍,热量的转移就这么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如果你想保温,就要尽可能地切断这些途径;如果你想散热,就要尽可能地增强它们。

暖水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瓶胆由双层镀银玻璃做成,能把红外线反射回去,从而降低了热辐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就没有了对流;瓶盖是不容易传热的软木塞,尽可能降低热的传导。挡住了传热的三条途径,热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不仅可以放热水,还可以装冰棍。

夏天中午的房子是另一个例子:屋顶挡住了太阳光(降低热辐射);墙壁和门窗挡住了气体的对流;墙壁和屋顶降低了热传导——所以你不喜欢铁皮屋子!

可是,你马上就会问,这不能散热啊!散热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因为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太阳和屋子这两个物体,还有第三个物体,温度特别低的物体——辽阔的太空。


先用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

我们都知道,白天热、晚上冷,白天热是因为白天有太阳晒,晚上冷是为什么呢?因为地面的热量发送到太空里去了,温度就降下来了。所以,太阳、地球、还有太空,这是个三体问题:-)

地球上面有个大气层,问题就比较复杂。更简单的是月亮。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00多度,背对太阳的一面,最低温度可以低到零下100多度。温度不能再高和再低了,因为任何材料都有热容量,还因为月球在转动。

现在就可以讨论房子的问题了。房子既吸收来自于太阳(还有周围空气)的热量,也向外太空发送热量,这两者达到平衡的时候,温度就不变了,否则就会升温或者降温。太阳的温度和房子的温度是有巨大差别的,所以它们发射的光的波长也有显著不同,太阳光谱主要在1微米附近,而室温材料的光谱大约在10微米左右。一般的材料,发射和吸收的本领是相似的,但是,如果你能做出一种特殊的材料,使得它们对1微米的光是高反射,而对于10微米的光是高发射,就可以做到正午时分也降温了:太阳光都被反射走了,室内的红外光还可以发射到太空去,温度当然就比室外低了——外面有太阳晒,而里面没有太阳晒,就是这么简单。

Science这个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做了这么一种材料:把许多直径在8微米左右的小玻璃珠子随机地镶嵌在透明塑料中,这就保证了对10微米的高发射(他们有理论和实验证据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可见光部分的高反射怎么实现呢?如果在塑料薄膜背面镀一层银膜,当然可以保证高反射,但是这只是个“如果”——高反射率的银膜实际上是蒸镀在硅片上的,然后再贴上降温塑料薄膜。由此可以知道,降温薄膜每平米五十美分的价格,其实是不包括高反射率银膜的。


好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这种降温薄膜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一张薄膜能将室温狂降17℃”呢?其实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即使真的能把高反射率银膜蒸镀到塑料薄膜上,恐怕也还是有很多困难。

首先,这要求你的屋子没有房顶,否则,降温的效果已经被房顶做了个七八成了——夏天里你一定进过空旷的大房子吧?里面的温度是不是比外面低个十度八度的呢?

其次,辐射只是热转移的一个途径,传导和对流可能会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件工作里,他们选用了无风晴朗的天气来做实验,选择加热板子来测量散热功率而不是直接让物体降温,就是为了减少传导和对流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夜里做把水降温的实验时,也不得不在降温薄膜和外界空气之间在放上一层塑料薄膜,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绝热层。

第三,100W每平方米的降温功率听起来很大,其实是很小的一个数值。随便举个例子吧:人的基础代谢大概是每天1500大卡,也就是说,一个人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消耗的功率大约就是100W,而人的表面积也大约是1平方米。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站着的时候,朝着天空的面积只有0.05平方米左右。也许这个例子不够明显,那就再举个例子吧:一个手机的面积大概是0.01平方米,贴上降温薄膜得到的最大散热功率大约只有1W,这点功率够干啥呢?


实际上,都用不着说这些困难。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如果真的蒸镀了高反射率银膜的话,这种降温塑料薄膜就是一面镜子!一面薄薄的、软软的高反射镜!别吃惊,确实如此,如果你把自己家房顶拆了,再严丝合缝地放上一面大镜子,效果也是一样的!不好的地方就是:镜子容易碎,碎了的镜子会伤人的;50微米厚的薄膜虽然容易破,但是它不会碎啊,破了也伤不了人的。

至于说什么“把它包在电脑、手机上,就不会过热了”,这就更不靠谱了原因很简单,这种降温机制要求被降温的物体必须直面冷酷的人生,对不起,应该是直面浩瀚的太空,因为那里的温度低,但是电脑手机面对的是热乎乎的天花板、或者是你那红光满面的笑脸,它不升温就不错了,降的是哪门子温啊?



科学新闻要尊重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70947.html


PS:既然讲了传热,那就再把以前关于制冷的几篇文章也贴出来吧。

谈谈蒸发制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64814.html

激光制冷液体?还是先去吃根冰棍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41625.html

激光制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79836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71097.html

上一篇:科学新闻要尊重原文
下一篇:神奇的中华文字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50 刘全慧 刘洋 曾泳春 李兆良 岳东晓 史晓雷 文克玲 强涛 郭维 石磊 田云川 杨正瓴 王黎明 黄永义 窦智 曹则贤 王安良 魏焱明 赵存挺 赵斌 王晓峰 眭飞 左宋林 马红孺 麻庭光 张培昆 邢志忠 冯大诚 陶勇 徐晓 康建 李春来 陈楷翰 李学宽 刘捷 樊采薇 王德华 赵晓辉 徐令予 吴斌 罗会仟 姚斌 liyou1983 Chemocean icecreamer bumblebee xiyouxiyou icgwang aliala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