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激光制冷液体?还是先去吃根冰棍吧 精选

已有 23438 次阅读 2015-12-7 13:47 |个人分类:察见渊鱼者不祥|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激光可以冷却原子和分子、制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作光钟乃至进行量子模拟——这已经是一些实验室里的家常便饭了。激光制冷不仅实现了宇宙中前所未有的低温,而且显著地推动了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真是了不起的技术。关于这种技术的科普文章有很多,连我这个外行也忽悠过一次

既然激光制冷这么热门,有人就想着把它推广到原子分子以外的体系里,比如说固体或者液体——但我是不相信的,因为知道里面的难度。这两天看到个新闻,美国科学家用激光把液体冷却了20[1],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就把文章[2]找了出来。看完以后就放心了:没错,确实是忽悠。

 

激光制冷固体的想法早就有了,跟冷却原子的道理是类似的:物体一边吸收光、一边发射光,只要吸收的光子能量比放出的光子能量小,物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冷下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原子靠的是多普勒效应,而固体靠的是声子(也就是晶格的振动)。固体吸收了光子之后,如果能够吸收一个声子、跳到更高的能级后再发射光子的话,总能量就降低了——光子悄悄的去了,正如它悄悄的来,只带走了一朵云彩,oops,一个声子。把固体冷却了,再冷却液体就简单了。把一小片固体扔到水里,用激光来照射这块固体,等固体冷了,周围的液体当然也就冷了。新闻里讲的工作就是这么做的。

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如果想要激光来冷却固体,激光就必须只做冷却这件事,其他啥事都不干。也就是说,来一个光子,固体就吸收一个,而且立刻就有一个声子来配合,把它变成能量更高的光子,然后发射出去(这个过程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作拉曼散射,更确切地说,它是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anti-Stokes Raman scattering)。可惜的是,光子并非总这么友好,固体并非总这么单纯,声子也不总是这么配合——世界这么大,人人都很忙——有些人就不幸地忘掉了这些因素。

 

激光冷却液体这项工作的主要结果是[2]:波长1020nm、功率密度$25MW/cm^2$的红外激光把YLF晶体(2%Er10%Yb掺杂,尺寸略小于1微米)冷却到室温以下20度。这块小小的YLF晶体是悬浮在水里面的(利用了激光光镊技术)。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入射激光的波长是1020nm,出射的反斯托克斯光的波长是1000nm,冷却效率大概是5%$1-1000/1020=0.05$)。入射光功率 $25MW/cm^2 \times (1um)^2= 250mW$。固体样品的吸收长度大约是1厘米[3],而其尺寸才1微米,最多只能吸收0.01%也就是万分之一的入射功率。总的制冷功率最多也就1.3uW$ 250mW\times 0.01\%  \times 5\% = 1.3 uW$)。

假设固体样品的温度比室温低20度,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到样品周围的水传递热的功率$ 6mW/cm \cdot deg \times 20 deg/5um \times4\pi  \times  (5um)^2=750uW$,其中,水的热导率是$6mW/cm\cdot deg$,温度梯度是$20deg/5um$,水球的表面积是$4\pi\times (5um)^2$

750uW远大于1.3uW,显然不可能有任何制冷效果。注意,我们压根还没有考虑反斯托克斯过程发生的几率呢(估计连1%也到不了,也许连万分之一都不到)。梦想美好,现实残酷。

我认为问题出在温度测量上。由于尺度太小了,不可能用温度计,温度是间接测量的——通过测量小颗粒在水里的布朗运动来推断的。其实,这是所有激光冷却固体工作的通病,他们采用的都是间接方法来测量温度(最常用的是光谱法)。参考文献[3]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让人奇怪的是,那里样品的尺寸很大,好几个厘米,完全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比如说,电阻型温度计),他们说制冷功率有几十个毫瓦,可还是择了用光谱方法来推断温度。回头再看看1995年激光冷却固体的Nature文章[4],用间接法推断温度,没有考虑吸收系数之波长依赖关系的影响,轻率地打发了再吸收的影响,至少可以说是让人疑问重重。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同样的做事方法仍然在继续,只是这次忽悠的更大了一些。虽然没有仔细分析过其他文章,但我怀疑他们有着类似的问题。

 

PNAS这篇文章里,作者描述了很多细节,分析了很多因素,可是偏偏忘掉了样品的吸收长度和周围液体的导热效率。真是遗憾,让我们回忆朗道的话:

确定对研究现象的近似程度在理论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最严重的错误是,采用非常精确的理论并详细计算所有的细节修正,同时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虽然这个教训针对的是理论研究,但是同样也适用于实验科学

 

 

[1] 华盛顿大学重大突破:首次实现用激光制冷液体

http://www.cpus.gov.cn/index/cnkepunews/kepunews/201511/t20151118_1925161.shtml 

[导读] 激光发明以来,从来没有被用来冷却液体,目前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他们在现实条件下,实现了用激光冷却水和其它液体。

为了实现这项突破,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使用了商业激光领域常见的一种材料,但本质上却与激光现象相反。他们用红外激光照射一个悬浮在水中的微小晶体,激发出一种独特的光线,这个光线的能量比光吸收的能量要稍微多一点。

http://phys.org/news/2015-11-team-refrigerates-liquids-laser.html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1/151116181338.htm 

 

[2] Roder et. al., Laser refrigeration of hydrothermal nanocrystals in physiological media,  PNAS 2015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20, 2015, doi:10.1073/pnas.1510418112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510418112 

 

[3] MelgaardSD, Seletskiy DV, Di Lieto A, Tonelli M, Sheik-Bahae M (2013) Optical refrigeration to 119 K, below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cryogenic temperature. Opt Lett 38(9):1588–1590.

吸收长度的数据是这样推断出来的:样品长度是1.2厘米,激光在里面打了5个来回,所以吸收长度应该是厘米的量级。注意,这篇文章里的样品是5%YbYLF样品,而不是10%Yb+2%Er。这篇文章也被[2]引用了。

 

[4] EpsteinRI, Buchwald MI, Edwards BC, Gosnell TR, Mungan CE (1995) Observation of laser-induced fluorescent cooling of a solid. Nature 377(6549):500–503.

样品尺寸为$2.5\times2.5\times6.9$mm,吸收峰值出现在980nm,在920nm1010nm处下降到峰值的大约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41625.html

上一篇:识曲听其真
下一篇: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史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32 李学宽 田云川 徐令予 王春艳 赵美娣 李颖业 刘洋 戴德昌 施郁 马红孺 文克玲 吕喆 黄永义 林辉 吴宝俊 徐磊 李竞 余昕 刘俊华 王伟 潘东 元凯军 周向进 张江敏 刘全慧 zhoutong table shenlu gaoshannankai biofans peosim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