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连“算帐”都不会,于“科学”如之奈何?

已有 4413 次阅读 2009-9-26 20:19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 “算帐”

[14] 标题: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qiaoqiao1980 [2009-9-26 14:20:10]     

在中国,哲学本身已经是被曲解的,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追求智慧的内涵。记得10年前看中国的哲学杂志几乎千篇一律,所以我觉得周老师不要太激动。


博主回复:

学者不需要太激动,但需要有一种真诚地对待自己事业的激情。在中国,哲学本身的确已经是被曲解了的,这是当今中国哲学没落的政治根源,但这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就象科学在历史上曾经遭受宗教迫害而使科学抬不起头来,这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一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恰恰是在客观上做着对哲学很不公道的事,他们不去对扭曲哲学而使哲学抬不起头来的社会根源做“算帐”的功夫,却只找哲学本身“算帐”。历史将会证明,这些人既然连“算帐”都不会,则“科学”对他们来说也只能是“一笔糊涂帐”。

补充:

[18] 标题: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qiaoqiao1980 [2009-9-26 20:41:41]     删除  回复

我们需要激情,我们更需要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知周老师有什么想法?德国和美国在崛起之前,他们的很多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已经出现了新的变革,甚至出现了康德和杜威这样的引领时代潮流的哲学大师,我期待着您的想法。

博主回复:

您说的不错,我们需要激情,我们更需要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地看待所面临的问题的冷静态度。遇到了问题,例如遇到了今天这样的所谓“哲学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先否定哲学有用,那末,这不过是取消或回避所面临的问题,所谓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无从谈起了。

“哲学有没有用”的问题,实质上是“哲学还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哲学无用”论者其实就是主张“哲学不要发展”;相反,“哲学有用”论者则是主张“哲学要发展”——为什么“哲学要发展”?因为中国哲学的现状表明,它不再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即不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因而如果它不发展而是停留于现状,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从而不再有生命力,就必然走向死亡。


但是,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社会事业,在科学时代,哲学的发展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科学家根本就拒斥哲学,那末,单靠哲学家的力量,是不足以成其事业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就是哲学家与科学家对话过程中“思想对流”的产物。这种科学哲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学家与科学家双方都深切感受到需要对方的知识或思想。

反正通过初步的对话,我是切身感受到哲学太需要科学了,也因为有这种迫切需要,这些年来我才去研究我力所能及的有限的科学知识部门,同时呼吁科学界的人士也应当重视哲学,不仅应该支持哲学创新事业,而且要通过这种支持来达到科学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让发展了的新哲学反过来积极地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我认为我的这种想法是合理的而且最终会是可行的。

再补充:

[19] 标题: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qiaoqiao1980 [2009-9-26 21:31:41]     删除  回复

我觉得周老师可能有些狭窄了一些。科学和哲学的联姻往往出现在科学范式更替的年代,这种更替越激烈,这种联姻就会越亲密。但是当科学走的很顺的时候是不需要和哲学靠拢的,甚至在这个时候哲学会误导科学的发展。我觉得哲学还有这自己很多的领域需要去解决,没有必要去贴科学的屁股。哲学取得自己的胜利,还得靠自己。
博主回复:

"哲学取得自己的胜利,还得靠自己。"您这话说得也对,而且根本说来确是如此。然而,哲学自己的努力也包括它对科学的靠拢,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哲学去贴科学的屁股”,而是哲学需要从科学中吸取自己的营养来维持自己的存在并使自己获得发展。

科学知识是供任何人分享的公共知识。所谓“哲学去贴科学的屁股”的说法,这在其他一些博文的评论上我也看到过,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它涉嫌把科学知识视为科学家的私有知识。这种科学知识观正如有些政客把某种哲学知识当作他们自己的私有知识来看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后者有这样一种哲学知识观,所以才实行对这种知识领域的知识垄断,导致其他人无法在这个领域从事自己的知识创新,这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种哲学被人看不起的局面。其实,人们看不起这种哲学,并不等于就看不起属于公共知识领域的哲学。确切地讲,受到鄙视的不是公共哲学,而是某种私人哲学。我希望科学界人士千万不要受私人哲学观念的影响,把科学知识也当作私人知识来看待,如果这样做,最终也会导致这种私人科学遭人鄙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58025.html

上一篇:开展辩证哲学创新研究,开创实证科学新局面
下一篇:哲学追问:以什么标准来区分“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
收藏 IP: .*| 热度|

2 陈儒军 李志俊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