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海华同志记载其公子成长过程的《瓜瓜成长录》一书即将出版,他要我为这本书作序。写点什么呢?我写的东西未必能为他的书增色,只能写点我对他的印象罢。
我之认识谢海华,是因为现在罗湖区从事行政工作的他,以前曾是深圳市罗湖区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的语文教师,而我主管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工作二十年,其中前十年是初中、高中一手抓。那些年头,我搞的语文活动多,谢海华和我常有见面的机会。见面地点,有时在他们学校的教学楼,有时在深圳市语文教师大会上。在他们学校的教学楼见面,谢海华常常主动和我打招呼。在全市语文教师大会上见面,则是我在台上主持会议,他在台下听会,会议结束他就忙着赶回学校,很少见他主动上来搭讪。
至于我和谢海华相识具体是哪一年,现在记不清了。记得清的,是谢海华给我的两个主要印象,一是为人朴实,二是为事扎实。
先说朴实。朴实者,是说他为人比较老练,但不显得世故、狡猾。我比他痴长不少岁。由于工作平台的关系,我常常是在台上,而谢海华作为一线教师是在台下,或者用一线教师的话说我在业务上是“领导”他们的。本来,作为深圳市的教研员“啥都不是”,更不是什么官员,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只是由于常常是在台上,“好话”自然听得就多。我固然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听表扬话,可我喜欢听那些真心的、“到位”的表扬话。对那些彻头彻尾的、完全不上心的逢迎和拍马,面子上我自然是装着很“领受”,内心常常不“领情”,因为听着这些“表扬”并不“享受”,甚或常常是反感的。我不记得不时的见面中,谢海华“不上心”地对我说过一些什么让我也“不上心”且不自在的逢迎话。也许他有时难免是说过的。但我们双方都比较实在,我不讨厌他,因此也就想当然地认为他“见我亦如是”,不会口里说的一套,心里想着两套甚至三套五套。
再说扎实。扎实是指他能扎进去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事。这方面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要说远一点。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但我觉得这句话有时也可以反过来说,即树挪活人挪死。1999年,我年过不惑,不待在珠海继续在大学教授的位置上厮混(我那时是副教授,继续混下去,当个正教授是没有问题的),还要通过全国招聘考试折腾到深圳来做一个“啥都不是”的“小小教研员”,在胸中甚至脸上都时刻涌动着准备“人挪死”的悲壮情绪中顽强前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在事业上是有点“野心”的。是的,就是想要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干型的理论家”嘛。当然,你要说某人内心深处实际上是想要努力追求做一个语文教育家的,这说法对头,一点都不假。1999年11月初来到深圳工作后,我就做全国教研员大都不太愿意做也不太敢做的事——在整个教研员职业生涯的20年间坚持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实事求是地说,这一点,全国的教研员,只有我一个人做到了。有的后来影响很大的教研员,其开始主讲公开课是50岁以后。 2002年4月11日下午,我用孙犁的名篇《荷花淀》,在深圳中学主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堂课并不是我在深圳市主讲的第一堂公开课,而是第三堂,前两堂是分别在宝安区和罗湖区主讲的《伤仲永》)。在语文界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中,对本人的《荷花淀》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执教者程少堂老师致力于打破对《荷花淀》解读的常规范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荷花淀》,独具慧眼,有所开掘,有所发现,并且,把它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演绎和妙趣横生的展开。这堂课,充分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课文《荷花淀》在程老师那里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成都七中教师毋红梅在网上撰文认为:“程少堂老师这堂《荷花淀》课在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因此而形成一个教学流派——语文味派。”2002年4月11日下午,我主讲的这堂公开课刚结束,深圳市一些名师在当场大赞这堂课之余,跟我说,你这堂课确实好,但一线教师不好学。由此,我开始思考语文味教学的操作性问题,也就是研究语文味教学模式。
此后,又经过了七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相濡并进捆绑提升的探索,2007年4月28日下午,我在谢海华所在的学校——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主讲了全市性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一篇说明文,我用的课题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这堂课又一次引起轰动。顺便说一下,我退休后唯一怀念在职工作时候的事情,就是我讲全市大型公开课时的空前盛况。像我的其他课一样,我的这堂公开课也是讲一个小时左右。课后,谢海华花了整整一个五一节黄金周假期,根据录像,整理出这堂课的教学实录(包括专家评课)。谢海华根据我“完全实录”的要求,整理出的课堂教学实录(包括专家评课)长达三万三千字。这堂课不仅是一堂开说明文教学风气的公开课,非常成功(有评课专家在主席台上评课时认为,这堂课比我的那堂影响“巨大”的《荷花淀》课更成功),而且是我的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成形的一堂课,在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地位。谢海华对这个教学实录原汁原味的高质量的呈现,让这堂课的真实面貌在语文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他的功劳和苦劳都很大。因此可以说,谢海华是一位对语文味研究有直接贡献的语文教师。
谢海华扎实做事的第二个例子是,多年前,他很有毅力地坚持每天从《深圳特区报》上选择一个病句进行分析,并写成文章。谢海华的努力不仅对《深圳特区报》改进工作有益,而且对语文教学有用。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壮大了谢海华作为一个男人的毅力和坚守。他这件事坚持做了好多年,相当不容易,我相信他在这个内容上已积累成一部厚书。2011年前后,谢海华曾满怀热情地带着一位本校女同事来我办公室,一起报名参加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我当时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申请书。只是由于管理部门限制工作室人数,谢海华和他的那位女同事都没有能够如愿参加我的工作室。我后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当初语文味工作室没有把谢海华吸收进来,是语文味工作室工作上最大的失误之一。
谢海华扎实做事的第三个例子就是坚持十数年,撰写《瓜瓜成长录》这本书。
1919年1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月刊发表了著名杂文《我们怎样做父亲》。应该怎样 做父亲呢?鲁迅在文章中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鲁迅先生认为:“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谢海华的《瓜瓜成长录》就体现了作为一个父亲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发展生命的人生理想,所以他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时间与精力,坚持做好这件事情。
为自己的孩子作观察笔记,是一门大学问,也能出大学问。1920年12月26日,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长子出生,陈鹤琴先生将长子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从出生起的身心发展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并作系统研究。这本日记成为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至今是我国儿童心理学文献中的宝贵材料。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也曾根据对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长期观察,写成了《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被称为儿童心理学始祖的普莱尔,也是从孩子出生之时开始,对他进行观察和记录,他的《儿童心理》著作中有大量这样的记录材料。谢海华坚持通过《瓜瓜成长录》记录瓜瓜的成长,实际上也是做了一个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十数年过去,当年的小瓜瓜,如今成长为快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了。
是的,我们都是平凡人。但为人一世,我们不能总是玩儿,总是厮混,总要通过专注、执著与激情浇铸,努力让后代看出——我们除了在一线或二线城市有几套豪宅,在牛气冲天的工作单位、学衔、职称之外,确有某些别具甚至可能是更具价值的不平凡。谢海华的这本《瓜瓜成长录》虽不是什么旷世杰作,但洋溢着为人父母之爱,闪烁着一对平凡父母的不平凡之光。可以断定,在许多人“穷得只剩下钱”"穷得只剩下豪宅”,或者牛气冲天的只是工作单位的层次和学衔、职称的今天,《瓜瓜成长录》一定会成为他们这个小家庭可以自豪、可以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为序。
2022/01/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