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五年前我写的随笔《求仁得仁》,不知求仁得仁用得对否

已有 3574 次阅读 2021-7-3 22:20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少堂志林(710):求仁得仁(新世说之八)

2016-10-10 20:24


深圳市某区,有位国学功底很不错的高中语文教师 P先生,在我做深圳市语文教研员这18年间,与我有些交道。P先生沉稳,内敛,见人话不多。他表扬人时,语气平静,朴实,真诚,不让人觉得是奉承,倒让人觉得是知音。比如2002年4月11日下午,他在深圳中学听完我的语文味开山之作、全市大型公开课《荷花淀》之后,回到学校,晚上参加一个餐叙,某忌妒我者“关切”地询问 P先生:“下午程少堂的课怎么样?”P先生说,嗨!讲得真是不错!此人听之,脸黑黑的,不吱声。比如P先生说,每次听程老师的报告,内容先不说,会场的笑声比相声还多,一个会从头到尾很轻松,时间一下就过去了,等等。P先生这些表扬,语气与神情,一点也不夸张,给我印象很深。其实他说的这些话,别人也是说过的。


我说的有些话,P先生记忆也很深刻。比如我刚来深圳工作时,在深圳语文教师大会上讲话时说到,我就这样了,也满意了,今后就是利用这个平台,把优秀老师推出去。多年后,我在语文界浪得一点虚名。P先生有次忽然对我玩笑道,程老师会上说要把大家推出去,结果把自己给推出去了。我马上笑驳他。我说你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然后给他讲以下事例:


例如2007年3月21日,教育部《教育文摘周报》把我作为封面人物,用专版作深度报道,用整版篇幅发表《程少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一文,这是该报编辑部打电话给我采访的。《教育文摘周报》这样全国性报纸的深度报道,就算你自己推荐,也是没有用的。


例如2007年5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编委会一位老师打来电话,通知我说本人入选,并要求我按统一体例,撰写《程少堂讲语文》一书,25万字,当年9月底交稿。通知我入选时,我当然高兴。高兴之余,我在电话里问,我做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只有七八年时间,怎么想到选我啊。通知者说,华南片,广州有几位语文老师以前是不错的,也有一定影响,但后来精力都放在赚钱上去了,学问没有坚持做了,影响基本没有了。穿插一句,后来我知道,在语文界影响很大的上海W教授和影响同样很大的当时在上海的语文名师C老师,两位“语文巨头”曾联合鼎力推荐上海的一位风头狠劲的年轻女教师、博士(现在是一所大学研究语文教育的教授)入选这套丛书,但丛书编委会认为这位女教师的影响力和贡献还不够,没有采纳他们的推荐意见。上海的于漪先生还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呢,其中上述那位语文名师C老师,还是于漪先生的弟子。可见这套丛书选人之严。


例如我的演讲词《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以《人生的第一个美梦》发表在《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2期,这个是我自己投稿的。后来这篇演讲词入选全国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上册,2008年7月第2次印刷),我事前完全不知道。


例如2008年,有一天我在学校听课,深圳市教研室办公室主任来电话,说领导动员我申报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我说我行吗?办公室主任说,是自由申报,大家认为单位就你条件最好,建议你报。于是我就报了,结果也评上了。


例如河北大城2009年中学语文教师考试理论知识(教法)部分复习题中有一道题目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是(C):A.赵谦翔 B.程红兵 C.程少堂 D.程翔。”这个试题诞生时,我当然不会知情。


例如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活动,我入选所谓“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这也是组委会打电话通知我的。我当时只知道有《中国教育报》,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中国教师报》,也不知道有《基础教育课程》这个杂志。


例如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本人入选。这个课程从设置到最后10个人选的入选过程,我毫不知情,事后因为主讲教师电话问我要我的课的录像,我才知道自己入选这个课程。


例如2011年6月30日上午,我应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了题为《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语文味走上北大讲坛。金庸在北大演讲时笑称,凡人有四大梦想——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赋诗、北大讲学。可见在北大讲课需要特殊资格。语文味走上北大讲坛,自然也不是我自己推荐的。此前我在北京大学参加培训时,给北京大学原中文系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和北京大学管教师培训的老师送过我的著作(我给语文界专家送书,不止他们两人)。他们看了我的著作后邀请我到北大讲学。


例如2013年,全国中语会评选首届“学术人物”,我被评为所谓“十大学术领军人物”。我事前完全不知道有这个活动,当然也就没有申报这档子事。报名截止快3个月了,组委会打来电话,说首届评选的“十大学术领军人物”,要分量重些,考虑到我在语文界的学术影响和贡献,希望我能报名。话说到这份上,我就报了一个名。


例如我被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写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东北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生张岩近30万字的长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于2013年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我国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首部专著。我被这些同学选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事前我全都不知情,事后大部分也不知道,绝大部分是在网上搜索资料时,我在知网发现他们的论文的。这些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他们选题时,我全都不认识,少数后来认识的几个,都是他们在开题报告通过后和我联系,希望我给予帮助时才认识的。张岩还跟我讲过开题会“过关”的故事——据说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最牛的教授、从东京大学留学回来的搞文艺理论的东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在张岩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会上质问:“这个程少堂是个什么人?值得写硕士论文吗?”张岩为此紧张得一身冷汗。我问张岩,后来开题报告怎么通过了?张岩说,5个评委,有两个评委说,程少堂这个人值得写硕士论文。


例如201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用十数版大篇幅推出“深圳教育发展白皮书”,其中发表题目为《朱清时、章必功、程少堂等名字让深圳的教育具备改革锐气,生动如诗》的长篇报道,表彰朱清时(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章必功(时任深圳大学校长)等人对深圳教育的贡献,文章首段指出:“他们都以卓越的方式在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南方都市报》发表这个报道前并未采访我,对这个报道我完全不知情。报道发表当天我也不知道,到第二天5月8日,海天出版社一位熟悉的编辑告诉我之后,我才到处找这份报纸。这个报道点名表彰了深圳教育界的7位人士,我相信《南方都市报》组织过一个专家班子开过专题会议,慎重研究过,报道中应该重点表彰哪些人对深圳教育的贡献。这根本不是自己推荐就能进入的事情。


例如2015年,我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全国中学语文界20人入选,同样都不是我自己推荐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自己推荐自己进去的东西价值不大,而且有点近乎不要脸(这个不针对别人,只针对我自己)。我也没有必要自己推荐自己。不客气地说,从2007年以后,中国语文界要选前8名,除非我不愿意入选,否则没有我的名字,这个评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是大可怀疑的。在知行合一、道器结合方面,在自己的语文理论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相濡互动捆绑提升方面,目前的中国语文界有比我做得更好的吗?也许有,但你找一个像我这样道器纵横的给我看看。实际情形是,有的大学语文研究专家,理论研究水平很好,给中小学生讲语文课,就很不行,甚至很不幸;而有的一线中小学名师,语文课讲得很好,打死理论也上不去;有的一线中小学名师好像也有理论,实际上哪里有——从来未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任何社科名著的名师,会有自己的理论么?有也不像样。个别出了高规格教育文集好像有理论的一线名师,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发文件靠体制包装出来的(有的地方政府这方面一贯做得好,总能通过发文件广宣传,把素质并不太出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硬包装成了“教育家”)。我的学问虽然不大,但经过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研究文化教育学算起的33年的学术积累与积淀,特别是经过最近18年的心无旁骛长期执著专注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积累与积淀,在中国当代语文界,我的学术实力是相当强劲的,这个不用怀疑,至于在形成独特自洽的理论体系的能力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不作第二人想。


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我那篇被全国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收录为课文的演讲词,正是这位P先生邀请我去讲的,而且他是我演讲时的会议主持人。


当然,我也有自己推荐自己的时候。2010年,我被广东省人事厅社科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也就是正教授)。这个确实是我自己主动填表申报的。但这是自由申报,且没有名额限制。2011年,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在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评审中,获得总分第一名。这个也是我自己申报的。但这也是自由申报,由外请全国各地的一批著名专家做评委,通过材料初评和面试复评两次评审,打分评出来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看看和我前后差不多时间,也就是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到深圳工作的教师,有几个还像我一样,在红尘滚滚的深圳,既不炒股,也不炒房,在多一套房就多一座金山的深圳,迄今在深圳只有分的一套房子(当年一起来的同事在深圳都有几套房子),执著专注心无旁骛激情浇注学术江山18年,就可以知道,程某人为何在语文界有今天这样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


当我把“我虽然没有金山银山,但有一座语文的江山”这些想法,以随笔形式推送到QQ空间后,也是这位P先生,他在我的QQ空间这篇随笔下面留了一句言:“求仁得仁。”他这个评价很国学,我很喜欢。


最后再想做一个自我推荐:我是小人物,不过,我还是要很有信心地给中国语文教育史提一个要求——不管大小,你总得给我留一块地盘。

2016/10/10


本文原载 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078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93936.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28)】打击校外补课:动机诚可嘉,效果未必可嘉
下一篇:【少堂志林(1331)】“诸法皆史也”:教学法研究的一条规律
收藏 IP: 120.229.14.*| 热度|

4 李宏翰 郑永军 张晓良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