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程少堂点评学术界“程少堂研究”之态势

已有 3579 次阅读 2018-8-20 18: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少堂志林(1066):程少堂点评学术界“程少堂研究”之态势

——以近三年高校研究程少堂的七篇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我于1999年底来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后即开始系统思考语文味问题。2001年发表文章,我在语文学术界首次正式提出语文味理念和学术概念。2002年,我主讲的面向深圳全市语文教师的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及其教学实录,在中国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2003年,我的万字长文《“语文味儿”理论构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转载,影响广泛。2013年7月,我在《中华读书报》发表重要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这些文章也都在语文界引起很大反响。以后我坚持知行合一、道器纵横的学术路劲,坚持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实践相濡并进捆绑提升,我上的每一堂语文味公开课,几乎都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和语文味教学流派初步成形,同时开辟了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此后,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现,全国各地诞生海量的语文味研究论文,高校也接连不断问世一大批研究程少堂和语文味的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校以语文味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诞生的诞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据初步掌握的材料,我国高校研究生最早以语文味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是辽宁师范大学2003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尚莹的学位论文《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语文味理论初探》。尚莹2006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硕士学位。尚莹的这篇论文选题、开题应该在2005年。由此推算,我国高校研究生以语文味为研究对象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历史,至少有十三四个年头了。此后,随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影响日益深广,我国高校研究语文味和我本人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层出不穷。


近年,有的高校同年级研究生中竟有两人的学位论文同是研究我的。例如,西华师范大学(原四川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两位全日制研究生曾頔、郭易彤的硕士学位论文,均以研究程少堂为题,曾頔的论文题目是《程少堂语文味与文化语文建构研究》,郭易彤的论文题目是《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研究》,语文味网对此曾加以报道。


以专著形式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好几年前已然诞生。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完成答辩。张岩答辩前,三位匿名审稿专家,有两位给张岩的论文打90分,一位打88分,平均分89.3分,这绝对是一个高分。该论文被东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完后,张岩将论文扩充到近30万字,2013年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岩这部著作,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名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专著。可以预言,张岩这部专著将伴随语文味一起载入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史册。


近几年,中国语文学术界对我的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这一态势可以简单概括为:学术化程度日益加深。具体说来,又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下面我根据从知网、百度文库等平台下载以及作者给我寄来的七篇有代表性的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略加评点。这七篇论文,是从2015年-2017年几年间,各高校为数不少的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它们的有关信息附在本随笔后面。但凡研究了我而非整篇论文专门是研究我的,即整篇论文是联合研究几位名师的硕士学位论文,都不列入附录在本随笔后面的信息中,因为它们不属于我这次要考察的范围。这五个具体的态势是:


一是研究心理健康。从学术史的发展看,学术的健康发展不能缺少健康的学术批评,不能容忍、不能接受批评的学术绝不会健康发展,更不会产生深广影响。因此,无论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或思想理论,都至始至终伴随着激烈的批评与争议。比如孔子与儒学,更远的不说,在20世纪就被猛烈批判过好几次,我们这代人就曾经参与过文革初期的批判封资修、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对儒学的尖锐批判等三个回合的批判浪潮。但孔子和儒学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精神领袖的地位没有动摇,即使在如今兴盛的国学热中,主体也还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学。在语文味的成长历史中,只要不是动辄企图全盘否定我们的语文味研究而是建设性的学术批评,我们一直是欢迎甚至期盼的,我们把健康的建设性的学术批评看成是语文味成长的滋养。讲句内心话,我认为,如果没有语文学术界对语文味的持续不断地讨论与争鸣,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都不会有今天这样深广的影响。但自我们2001年正式撰文在语文学术界首次提出语文味这一学术概念,语文味教学理思想从当年的星星之火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燎原之势后,虽然我和人从不争不抢什么,只是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一些省份的语文界同行心态却开始失衡,开始出现不太健康的心理,觉得他们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也搞不过语文味,因此颇不服气,嫉妒之心昭然。本来,对批评者而言有点嫉妒之心也属正常,对于被批评者而言即使批评者是嫉妒,只要说得对,也要听,宜择其善者而从之。但将嫉妒之心以攻击诋毁性言辞赤裸裸表现出来,就显得不够健康了。例如有极个别的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一方面极力模仿我的研究方法包括读书方法(比如我在文章中多次介绍过,我1990年代初期念全日制研究生期间曾反复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该一线中学教师看到我的有关介绍文章后,到处炫耀号称他也阅读且反复阅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可他炫耀时用的一些句子却来自我的介绍文章),一方面基于嫉妒、消费语文味的心理,既要搭语文味影响的便车发文章博名,又要显示出他比我这个从小喜欢写作,后来有大学中文系本科和教育系全日制研究生的双重知识结构,1980年代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工作七八年期间就已发表一二十篇论文,在二十多年前论文就上过《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更是全文复印转载一二十篇,1997年破格评为副教授,2010年被广东省人事厅评为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的,通过系统的科班训练的,又心无旁骛激情浇注,直接间接执著近三十年光阴琢磨研究语文味的语文味理论创立者之学者更高明些,因此从一开始就在关于语文味的文章中妄图全盘否定我们的语文味研究。这种否定当然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是很可笑的。虽然有时候一些杂志会利用这样的文章制造某种热点来吸引读者眼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执极端缺少健康理性的文章逐渐失去市场。最近几年,高校研究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硕士学位论文日益增多,这些受过真正科研训练的作者的研究心理,相当健康。这种健康并不是说他们的文章对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没有不同意见,是说这种意见来自理性的客观的分析,是为了促进学术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比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某人更高明,更不是为了消费语文味搭语文味影响的便车发文章博名。



二是研究态度端正。心不正,态度就不会正。过去,个别嫉妒语文味影响,又想消费语文味搭语文味影响便车发文章捞点好处的语文教师,从其文章看作者并没有系统阅读过我的语文味研究著作,却抱着不服气踢场子砸馆子喝倒彩的态度来写攻击诋毁语文味的文章,研究态度显得很不严肃。没有读几篇别人的有关文章,别人的东西你懂都没有懂从一开始就妄图全盘否定,你这样是做学问吗?比如有人批评我的语文味定义,我原本觉得这太好了,总有一些好的意见可以参考吧,但一看他批评的矛头却是针对语文味研究初期的定义,而在语文味研究的十数年间我们曾有过多次新的补充定义,他竟全然不知。你跟他指出这一点,这种人竟在有关群里说什么“程少堂的语文味定义老在变化”。可是在人文科学中,学者对自己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有所变化,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看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定义有多少次补充和变化,我们就知道这种变化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以举国之力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定义尚且都在不断与时俱进,我一个学者研究的语文味的定义有变化,这有什么奇怪的吗?好在这样由于心术不正导致研究态度不正不严肃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我的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当成一门客观的学问来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些硕士学位论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从这些硕士学位论文来看,这些论文的作者,其心正,因此研究态度很正。研究态度很正的主要表现是,从这些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些作者都比较系统阅读过我的著作。懂点学问规矩与常识的人都知道,比较系统地阅读研究对象的著作,是研究一个学术对象的基本前提(对你要否定的学术对象更要如此),因此这是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的基本功,同时也是一个作者受过专门的科研训练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比较系统地阅读过我的著作,这些硕士学位论文就能相对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及其贡献,当然也包括指出他们认为的局限性。也由于比较系统地阅读过我的著作,这些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也都比较长,有的长达八十多页。


三是研究方法科学。几年前,曾有个别嫉妒、消费语文味影响的语文教师,说什么“《程少堂讲语文》一书只有八页是研究语文味的”。这当然是一派胡言,暴露了说话人的无知。说其无知,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首先,难道一个课题研究的价值,是拼的写出的论文页数多吗?大家知道,诺贝尔科学奖中不少的获奖成果的论文都只有几页,有的甚至只有一页。(不用多说,我这里不是把语文味理论和诺贝尔奖成果相提并论)。学术界一般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孔子连一页关于“仁”的文章都没有写过呢(至少后人没有见到他写的东西)。其次,难道只有直接写出语文味的文字才是研究语文味、才和语文味有关吗?再次,研究我这样的学者应该怎样研究?作为一个有影响的语文教育理论家,难道我的那些课堂教学实录不是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吗?另外,我们知道有的嫉妒语文味教学法的人,自己在师范大学教教学法,却搞不出一个教学法或搞不出有影响的教学法来,本来这也没什么,教教学法却搞不出一个教学法或搞不出有影响的教学法的大学教师多着呢,但自己搞不出教学法或搞不出有影响的教学法的教学法教师,面对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时,不是用理性健康的心态去研究它、支持它、为它添砖加瓦,而是酸溜溜地说什么“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教学法”。这种人实在可怜得很。这哪里是真搞学问的人嘛。没读过教育史吗?什么叫“一个人的教学经验”?孔子、苏格拉底的教学法是不是基于孔子、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教学经验?就算是所谓“一个人”的教学经验,难道你不懂个性中有共性这一哲学常识么?退一步说,你认为程某人搞的语文味教学法不好,你尽可以写文章批评具体指出哪里不好,我们定会采纳你的合理化意见,或者你有本事你自己搞一个以十万人或一百万人的教学经验为依据的更好的教学法出来给我们学习一下。你自己搞不出来东西又嫉妒别人,只能说明你既没有用还阴暗。了解语文味成长史的人都知道,知行合一、道器纵横,也就是将自己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自己的语文味教学实践相濡并进捆绑提升,是我的最大优势,是我的最大强项。我从近二十年前开始做深圳市语文教研员时,就把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干型的理论家”,作为我工作的最高目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是这样坚持做过来的。对此,有外省语文名师专家曾评价说,21世纪最初二十年的中国语文界,在知行合一、道器纵横,也就是将自己的教学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濡并进捆绑提升这一点上,其他学者、名师都不如程老师。我认为这种评价不是奉承,而是事实求是的,因此我毫不谦虚照单全收。相对于个别嫉妒消费语文味影响的语文教师,看看最近几年这些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录就可以知道,这些研究生作者都是把我的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进行研究的。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这样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当然是科学的,其研究路子很正。由于研究心理健康,研究态度端正,研究方法科学,这些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多数观点与结论,不武断,较科学,不少观点概括得很好,颇有启发性,让我看了,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感到这种研究很体贴,尽管这几篇学位论文的作者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和我联系过,而且到现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我也不认识。


四是研究视野宏阔。过去高校研究语文味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我的语文味理论研究语文味理论的较多。但现在出现了新一类作品,这类作品不是仅仅就语文味来研究语文味,而是既就语文味来研究语文味,又跳出语文味来研究语文味,即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为基础为背景,来探讨我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视野宏阔,研究立意高远,研究水平更高。这类作品以广西师范大学徐丽平2017年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语文新课改本土经验的价值探究——以“语文味”为例》为典型代表。由于这位作者和我没有任何联系,我还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但仅就论文的内容提要和目录就可以看出,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结构与视角颇有创意,论文水平很高。


五是研究开始注意“人与思想”“人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在过去多年对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有的学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语文味理论是程少堂“学问生命化”或“生命学问化”的结晶,因此开始了全方位地系统地进行“程少堂研究”的尝试。具体说,就是将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之成长史与程少堂其人的成长史紧密结合展开深度研究。2013年出版的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近三十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初步的有益的探索,但该书由于体例限制,总体来看评多于传,结合的程度还不够深入。而目前有研究者正在撰写的他传《程少堂传》,不仅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在职语文教师的第一本他传,也极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语文学术界研究语文味理论及其成长史之最高水平的作品。我期待她的诞生。

2018/08/19









附一:《程少堂“语文味”的纵横研析》

作者:秦亚

导师:周敏 教授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要“德智体美”结合的素质教育,但是纵观课改后的教学前线,语文教育依旧存在着应试误区,语文课堂仍然是为中考或高考服务,将“德智体美”结合的素质教育观抛之脑后。而今的语文课堂,虽然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但却又走向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盛行。许多教师忽略了语文本质,注重形式化,使教育偏离正轨,趋近虚假,“语文味”淡化,导致语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目的背道而驰。鉴于此,深圳市语文教研员针对时弊,于2001年提出的“语文味”的教育理念,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依然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语文味”进行详细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程少堂“语文味”的提出背景,提出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语文教育的异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唤、学生人文内涵积淀的需要。第二部分是语文味的纵向研析,梳理了“语文味”的发展历程,同时,将“语文味”与历代各种教学理念进行纵向比较,突出“语文味”的人文性、文学性、本真性和朴实性。第三部分则是将“语文味”理念与当代各位名师的教学风格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语文味”的四大特征:理论定义,更全面;教学语言,更幽默;文化视野,更宏大;发展阶段,更成熟。此外,再对“语文味”从文字、文体和文化上进行三层透视,凸显“语文味”的特征。第四部分则是对程少堂“语文味”理念的价值反思,语文课堂应该是彰显艺术的教学过程,需要新颖独特的教学视角,最终呈现出灵气四溢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程少堂; 语文教学; 语文味; 纵横比较;



目录:

引言与文献综述9-14

1、研究意义9

2、文献综述9-13

3、研究方案13-14

1 程少堂“语文味”的提出14-20

1.1“语文味”概念提出的现实诉求14-16

1.1.1 语文教育的异化14-15

1.1.2 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唤15

1.1.3 学生人文内涵积淀的需要15-16

1.2“语文味”概念的解说16-20

1.2.1“味”字的释义16-17

1.2.2“味”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17-20

2 程少堂“语文味”的纵向研析20-31

2.1 程少堂“语文味”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20-24

2.1.1“语文味”的萌芽20-21

2.1.2“语文味”的发展21-23

2.1.3“语文味”的成熟23-24

2.2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念的纵向比较24-31

2.2.1 与五六十年代说教性课堂的比对,“语文味”更具人文性25-26

2.2.2 与七八十年代唯知性课堂的比对,“语文味”更具文学性26-28

2.2.3 与上世纪末唯文性课堂的比对,“语文味”更具本真性28-29

2.2.4 与新时代形式化课堂的比对,“语文味”更具朴实性29-31

3 程少堂“语文味”的横向研析31-41

3.1 程少堂“语文味”教育理念与同代名师教学风格的比对31-36

3.1.1 相通点31-33

3.1.2 相异点33-36

3.2 程少堂“语文味”的三层透视36-41

3.2.1 浅层——文字之韵36-37

3.2.2 中层——文体之美37-38

3.2.3 深层——文化之润38-41

4 程少堂“语文味”的教育价值反思41-44

4.1 彰显艺术的教学过程41-42

4.2 新颖独特的教学视角42

4.3 灵气四溢的语文教学42-44

结语44-45

参考文献45-47

致谢47



附二:《感悟程少堂老师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

作者:戴玲娣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内容提要:个性即名师的教学风格,它延续着名师的教学生命,是名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个性是名师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高水平的教学艺术的必然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法”影响着很多教师。这种方法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感受了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后,引出了我对语文课,语文味的一些思考及对他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味; 人文语文;教学方法


(堂按:该论文基于对我2002年主讲的“影响巨大”的名课《荷花淀》公开课的研究。作者搜集材料不够全面。例如文章第一节“关于程少堂”的第一句话 :“程少堂,教育学硕士,副教授。”其实,只要在百度查阅程少堂词条,就知道这时我当教授(研究员)已经好几个年头了。)


附三:《“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

作者:顾奕

导师:于海滨  教授

来源:渤海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小说所占比重较大,选文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高中小说教学对于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首先,小说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小说教学是提高学生赏析能力的重要方法;再次,小说教学是提高学生精神层次、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重要手段。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高中小说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蹈袭旧俗,评价方式呆板拘泥。鉴于此,“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主张对小说进行“文章”、“文学”和“文化”三层解读,通过“六感”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文化视野得到开阔,生命体验得以丰富。“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涵括六个层次: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篇概述及分析;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语文味儿”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概述及其理论基础;“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原则;“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策略及“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味儿”; 教学思想; 高中语文; 小说; 阅读教学;


目录:

引言8-13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篇概述及分析13-21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篇概述13-17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篇分析17-21

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语文味儿”缺失的表现及原因21-28

(一)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语文味儿”缺失的表现21-24

(二)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语文味儿”缺失的原因24-28

三、“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概述及其理论基础28-34

(一) “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概述28-29

(二) “语文味儿”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29-34

四、“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原则34-38

(一) 文章信息要精妙分析34-35

(二) 文学语言要体贴疏解35-36

(三) 文化解读要浸润诗意36-38

五、“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策略38-60

(一) 教学过程注重“情感”38-41

(二) 教学内容突出“趣感”41-45

(三) 教学氛围洋溢“美感”45-47

(四) 教学训练培养“语感”47-51

(五) 教学环节提升“智感”51-54

(六) 文本解读沉淀“文史感”54-60

六、“语文味儿”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应注意的问题60-64

(一) 坚持“学生为本”与“教师引导”相结合60-61

(二) 坚持“现有知识”与“人生体验”相结合61-62

(三) 坚持“文化思考”与“自我体悟”相结合62-64

结语64-65

参考文献65-70

后记70-71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71-72



附四: 《“语文味”教学理念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作者:许晗童

导师:黄念然 教授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摘要:2001年初,深圳名师程少堂率先提出“语文味”这个概念。此后,“语文味”研究团体以程老师为先驱,着力构建“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2003年,程少堂老师就在论文中提出了“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初步提纲,包含十五个方面,分别涉及到“语文味”的本质特征、实现手段、呈现形式研究,教师主体研究,学生主体研究等,从本体论、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考量和发掘“语文味”。本次论文研究,探讨在高中学段,针对古典诗词这一文体,“语文味”教学理念将如何体现的问题,以期丰富“语文味”教学理论的内容。第一章从“语文味”教学理念出发,首先研究“语文味”的诞生背景及其内涵,并对“语文味”教学理念中的几个重点词汇进行初步阐释,为后文的论述做理论铺垫。第二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探讨“语文味”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影响。通过对高中古典诗词中的工具味、审美味、文化味的发掘和选取,为语文课堂“语文味”的营造提供资料。首先,应注重“工具性”在教学内容中的体现,积极关注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关注诗歌语言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语言在中国历史中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次,应将中国文人的思维习惯和特征纳入到审美对象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和审视自己所在群体的思维传统。另外,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重视对民族文化基因(如儒家与道家)的回归,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自己的精神血脉。第三章从教师的角度,探讨“语文味”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教师应当告别传统的“匠人”身份,为“文人语文”注入真实的生命与智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渗透个人生命体验,用情景再现打动学生,用生命反思启发学生;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创设开放的对话氛围,用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实现师生的互动与共享;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题研究,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构建自己的“代表课”。第四章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角度,探讨“语文味”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一部分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一语三文”教学法衍生出情感激发、语言玩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四种基本方法。论文借助具体案例,着力将这些抽象方法具体化。以“文化切入”的导引艺术和师生个人体验的融入来阐述情感激发的主要方法,以变、比、读三个关键词解剖语言玩味的实践策略,以情感内涵(意趣)、人生智慧(理趣)和人生境界展开意理阐发的具体内涵,以幽默情境的铺设、言语幽默的生成、幽默与诗意的结合来细化幽默点染(谐趣)的基本技巧。以期为“语文味”的实践方法做好注脚。

关键词:“语文味”; 高中; 古典诗词; 教学;



目录:


绪论12-19

一、研究意义12-13

(一) 理论意义12

(二) 实践意义12-13

二、研究现状13-17

(一) “语文味”教学理念的研究现状13-15

(二) 中学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综述15-17

三、研究思路17-19

第一章 “语文味”教学理念的基本内容19-26

第一节 “语文味”教学理念诞生的背景19-21

一、政治化倾向19

二、应试化倾向19-20

三、表演化倾向20-21

第二节 “语文味”的概念及解读21-26

一、“语文味”的概念21-22

二、“语文味”内涵解读22-26

第二章 “语文味”与教材——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26-33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26-27

第二节 “语文味”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内容中的体现27-33

一、工具味:充分理解和把握古典诗词的语言文体特征27-29

二、审美味:寻找沟通古典审美趣味的现代意识29-30

三、文化味:探索理解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切入点30-33

第三章 “语文味”与教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33-39

第一节 “文人语文”的概念及要求33-34

第二节 “文人语文”及古典诗词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34-39

一、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要渗透教师本人的生命体验34-35

二、创设师生互学共享的诗意氛围35-37

三、教学个性:构建古典诗词教学“代表课”37-39

第四章 “语文味”与教学——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39-76

第一节 “语文味”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9-41

一、注重教师个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39

二、注重氛围营造和情感交流39-40

三、注重语感的培养40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40-41

五、拒绝“模式化”41

第二节 “语文味”教学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41-76

一、情感激发41-44

二、语言玩味44-66

三、意理阐发66-69

四、幽默点染69-76

结语76-77

参考文献77-80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80-81

致谢81


附五:《程少堂文化语文建构研究》

作者:曾頔

指导教师:杨红旗教授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要:随着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与现代语文人的理论自觉,许多辛勤耕耘在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寻求语文教育更宽广的出路,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更辽阔的天地。在《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一文,列举了在我国语文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十大智慧型名师,以及他们提出或创立的各种特色语文。这些名师见解独到,观念常新。著述在列的有于漪老师的情美语文,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语文等,程少堂老师的文化语文名列其中。本论文以程少堂老师的文化语文作为对象,关注其语文味教学主张的发展历程,研究文化语文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艺术,探索其实践启示意义。


论文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内容。针对当前学界对程少堂语文味的研究作了统筹和分析。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为论文主体。首先,第一章厘清语文味与文化语文的关系,包括语文味的提出、研究和阐释、论域建构。第二章分析文化语文在课例设计、语文命题、作文点评方面的实践应用。第三章论述文化语文的教学艺术,包括其中的理论体系以及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元素,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再实践。第三部分为结语。


程少堂的文化语文为语文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理念,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其使文化观照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使文化思维成为学生的惯性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浓厚的文化味。通过学习名师的先进理念、借鉴名师的优秀教法,从而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发展。


关键词:语文味;文化语文;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I

Abstract  II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方法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方法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1

一、期刊专著类   2

二、硕士学位论文类     6

第一章 从语文味到文化语文的发展     9

第一节 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背景研究      9

一、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个性背景 9

二、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知识背景 11

三、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理论背景 12

四、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地域背景 13

五、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时代背景 14

第二节 语文味的研究与阐释 15

一、语文味理论的萌芽 15

二、语文味概念的自觉 15

三、语文味定义的成熟 16

四、语文味教学法的成型  17

第三节 文化语文的论域建构 18

一、文化:语文味的产生土壤    18

二、文化:语文味的个性内核    19

三、文化:语文味的教学要点    19

第二章  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实践 20

第一节 课例设计的文化视野 20

第二节 语文命题的人文价值 21

一、结合传统,思考当代  22

二、对照西方,反观中国  24

三、探求价值,追问意义  25

四、感召亲情,呼唤人性  25

五、启发问题,关注现实  27

第三节 作文点评的个性特征 28

一、从语言的角度    29

二、从文章的角度    34

三、从文化的角度    35

第三章 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   38

第一节 文化语文的话语结构 38

一、话语体系  38

二、结构体系  40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文化元素 42

一、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47

二、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47

三、对照提炼,对比联读  48

      50

参考文献     51

      i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的声明   ii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iii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iv



附六:《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研究

作者:郭易彤                    

指导教师:曾晓舸  副教授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摘 要:“语文味”一词伴随2001年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于新课改同年将语文味首次理论化,使语文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熟,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理念凭借独树一帜的教学个性艺术魅力,成为众多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竞相研究和追寻的境界,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发与引导力量。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概括法和课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程少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例做细致整理与分析,论述其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方法,并探讨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在实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难度。


以语文教学艺术的视角研究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理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概述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念的研究状况。在阐述写作缘由和厘清语文味教学艺术相关概念的同时,着重从程少堂语文味发展历程与对程少堂语文味的思想探究两个方面综述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念的研究现状,展示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探究价值所在。


第二,聚焦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主要特色。通过阐析程少堂的教学设计和课例,对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特点与内容做具体的归纳分析,并比较分析初高中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异同,从理论上对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第三,立足实践,结合程少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从教学解读艺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语言艺术以及教学氛围艺术四个方面,探析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并分别结合四个方面的教学艺术尝试设计教学。


第四,对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价值和缺憾进行总结。辩证探讨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影响,分别从教学美感、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节奏、课文解读、理念目标六个方面,思考其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一、研究的缘起..................................................1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 1

(二)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新需要................. 1

(三)语文味理念的发展引起广泛关注..............................1

二、研究的意义..................................................2

三、文献综述................................................... 2

(一)发展历程..................................................2

(二)思想探究................................................. 3

四、概念界定................................................... 4

(一)教学艺术..................................................4

(二)语文教学艺术..............................................5

(三)语文味....................................................5

五、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6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6

第一章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主要特色...........................7

第一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特点...............................7

一、大气率真,解读语文..........................................7

二、共生互学,品味语文..........................................7

三、个性教学,创生语文..........................................8

第二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内容...............................9

一、情理激发的审美艺术..........................................9

二、文化选点的解读艺术..........................................10

三、幽默点染的语言艺术..........................................12

第三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比较——基于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比较.13

一、初中阶段的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14

二、高中阶段的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14

第二章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养成................................16

第一节 热诚挖掘,解读课文内容....................................16

一、旁征博引,深入挖掘...........................................16

二、热情真诚,追寻美感...........................................18

第二节 丰富学识,创新教学设计....................................19

一、积淀知识,提升素养...........................................19

二、文化语文,创新教学...........................................21

第三节 幽默动情,打磨课堂语言....................................23

一、诙谐幽默,言丰义深...........................................23

二、披情入理,情怀熏陶...........................................25

第四节 互学共长,营造教学氛围................................... 28

一、激励探讨,教学相长...........................................28

二、传递体验,共享美境...........................................30

第三章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价值与实现问题......................32

第一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价值................................32

一、遵循课程特性,还原语文教学美感...............................32

二、强调师生共融,提升语文教学质量...............................32

三、独创“一语三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33

第二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艺术的实现问题............................33

一、教学节奏大气开合,部分教师把握尚有一定困难...................33

二、课文解读关注文化,部分教师掌握仍有一定难度...................34

三、理念目标定位较高,顺利普及还面临一定挑战.....................35

结语.............................................................37

参考文献.........................................................38

致谢.............................................................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的声明.........................................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七:《语文新课改本土经验的价值探究——以“语文味”为例》

作者:徐丽平

导师:唐子江 教授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7年


摘要: 由于我国语文新课改存在过于追求现代化、西化、普遍化和理想化的问题,一线教师提出的一些本土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模式等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地很有帮助。“语文味”教学理念跟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有很高的一致性,它是实践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模式,凝练“语文味”本土实践经验,进而找出语文本土经验融入新课改的策略。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共有五个章节。


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等相关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的两个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来分析语文新课改的理论来源问题、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历史情况和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程少堂老师本人及语文界实践“语文味”的教学实录,凝练语文味本土教学经验的新课改价值。


本文界定了“本土经验”及“语文本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本土经验”同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本土的思想方式、社会实践、心理结构、伦理道德观念、时代语境、语言系统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传统性的特点;二是包含通过吸纳西方成分而内化为本土的经验智慧,具有开放性、现代性、世界性、发展性等特点。而“语文本土经验”,特指中华民族特色的语文课程,它是基于本国或吸收内化外来经验智慧,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而得来的语文知识或技能。


第一章,探究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教育界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主要定位于以建构主义为主的西方外来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新课改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借助西方外来经验远远多于吸收本土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偏重城市为中心,存在着重视城市以至忽略乡村的本土经验的现象。


第二章,分析语文新课改理论的三个来源,主要是:其他学科理论的迁移、西方外来理论的引入、我国语文本土经验的实践提炼及其延伸。通过分析语文新课改理论的来源,得出语文新课改存在着经验理论过多外来借鉴、语文本土经验总结吸收太少、语文新课改实践效低浪费的问题。


第三章,主要呈现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历史情况和现状。一是从中国传统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情况、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情况、解放区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情况来分析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历史情况。二是探究语文本土经验利用存在着部分语文本土经验直接加入课改影响全局、部分语文本土经验自己提炼影响一方、部分语文本土经验自身自灭的现状。


第四章,试探“语文味”本土经验的课改价值。首先,呈现“语文味”的概述、提出与影响,针对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味”的批评和质疑,予以澄清。其次,分析程少堂公开课《荷花淀》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味”,即汉语言味、文章味、文学味、文化味;接着,通过孙靖宇老师的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分析“语文味”本土教学理念在语文界的实践价值。最后,对“语文味”本土实践经验进行凝练,即需要做到继承传统语文本土经验,吸收国情所需的外来经验;注重本土经验的整合与交流,加强多方有效的宣传推广。


第五章,笔者也对语文本土经验如何融入语文新课改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是整合归纳本土实践的经验理论,需要政府教育部门、语文界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积极加入;二是创平台促本土经验的有效交流,线上线下齐抓手;三是多方加强本土经验的宣传推广,加强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组织力量、学校宣传推广力量;四是本土经验与外来经验兼收并蓄,建立一个有中华民族特色且与时俱进的语文课程理论体系。


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像“语文味”这样的语文本土经验融入语文新课改的价值意义。我国语文新课改存在过多借鉴西方外来经验的问题,现将其立足于我国国情且放眼于世界的语文本土经验融入进新课改之中,具有可行性价值。在中国语文教育的现实面前,语文本土经验的实施和推广还有一定的困难。运用一定的策略,继续推进语文本土经验的实践,将其融入语文新课改之中,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实现语文新课改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行动。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 本土经验; 价值; “语文味”;


目录:

引言10-16

(一) 研究缘起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三) 研究综述11-13

(四) 研究方法13

(五) 核心概念界定13-16

1. 本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13-14

2. 语文本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14-16

一、新课改的理论来源问题16-19

(一)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6-17

1. 以建构主义为主的西方外来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6

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6-17

(二)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17-19

二、语文新课改的理论来源问题19-24

(一) 语文新课改的理论来源19-21

1. 其他学科理论的迁移19-20

2. 西方外来理论的引入20

3. 我国语文本土经验的实践提炼及其延伸20-21

(二) 语文新课改的理论存在的问题21-24

1. 语文新课改经验理论过多外来借鉴22

2. 语文本土经验总结吸收太少22-23

3. 语文新课改实践效低浪费23-24

三、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历史情况和现状24-29

(一) 当代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历史24-26

1. 中国传统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24

2. 国民党统治区的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24-25

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语文本土经验的利用25-26

(二) 语文本土经验利用的现状26-29

1. 部分语文本土经验直接加入课改影响全局26-27

2. 部分语文本土经验自己提炼影响一方27

3. 部分语文本土经验自身自灭27-29

四、“语文味”本土经验的课改价值29-39

(一) “语文味”概述29-31

1. “语文味”的提出与影响29-30

2. “语文味”概念的批评、质疑与澄清30-31

(二) 程少堂实践“语文味”——以《荷花淀》教学实录为例31-34

1. 教学实录之“汉语言味”体现31-32

2. 教学实录之“文章味”体现32

3. 教学实录之“文学味”体现32-33

4. 教学实录之“文化味”体现33-34

(三) 语文界实践“语文味”——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为例34-36

1. 教学实录之“汉语言味”体现34-35

2. 教学实录之“文章味”体现35

3. 教学实录之“文学味”体现35

4. 教学实录之“文化味”体现35-36

(四) “语文味”本土实践经验的凝练36-39

1. 继承传统语文本土经验,吸收国情所需的外来经验36-37

2. 注重本土经验的整合与交流,加强多方有效的宣传推广37-39

五、语文本土经验融入语文新课改的策略39-43

(一) 整合归纳语文本土实践的经验理论39-40

(二) 创平台促语文本土经验的有效交流40

(三) 多方加强语文本土经验的宣传推广40-41

(四) 本土经验与外来经验兼收并蓄41-43

结语43-44

注释44-46

参考文献46-49

附录49-67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7-68

后记、致谢68-69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05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024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065):如果想念我,请到我的书里来找我——《语文味教学法》修订版后记
下一篇:少堂志林(1067):新发现鲁东大学研究程少堂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
收藏 IP: 14.154.177.*| 热度|

1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