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环绕锡林郭勒 2010-07-02 08:52

已有 3941 次阅读 2014-2-13 00:01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草原, 化石, 内蒙古, 戈壁, 考察

环绕锡林郭勒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考察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我们有四辆车,16个人,很热闹的一支队伍。出发的夏日天气特别好,车进八达岭一带的群山,整洁的高速公路穿行其中,巍峨的长城蜿蜒之上,满目的苍翠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经过张北时,看见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这就是在教科书中常常提到的汉诺坝玄武岩。中午到达太仆寺旗,这里已经是蒙古高原。由于有比较丰沛的雨水,草原十分肥美,还不时能看到大片的湿地。放牧的牛羊大大地减少,正是这个措施才能保证青草不被啃光。公路两边的野草有的地方能达到一人深,仿佛有《敕勒歌》中的意境,一路都是这样的风光。公路非常好,可以把车开到100公里的时速,两旁是茂盛的行道树。偶尔出现的农田里开满了油菜的黄花和胡麻的蓝花,在宽广的草地上散落着一座座蒙古包。

   下午6点到达锡林郭勒盟的首府锡林浩特市,当地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已经热情地为我们安排好一切。锡林浩特的敖包位于城市的中心,尽管天黑了,我们仍然前去参观。敖包在一处小山上,山下是一片召庙,灯火辉煌的大阶梯通向敖包。这里在晚上依然热闹非凡,十五的月亮正圆圆地挂在天上,映衬着敖包前的成吉思汗铁矛。敖包是用花岗岩条石垒筑的13个圆丘,中央的一个最大,向两侧逐渐变小。每个石堆上都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哈达,许多人围着敖包转经。

   一早就被大街上奔跑的拖拉机吵醒了。果然是草原城市的特点,早餐上有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第一天野外的路线是先沿大路向南到灰腾梁,然后转向西面的小路,仍然是柏油路面。这里分布着大片的平顶山,平顶由玄武岩层构成。四野的草原郁郁葱葱,在白云下静静地舒展到天边。抵达洪格尔苏木,这里有一座寺庙成为小镇的中心,小庙的建筑是汉族风格,只有庙顶的相轮显示了黄教的特色。离开苏木就变成了土路,两旁是高深的芨芨草,直到连心桥。从这里开始下到简易的牧区道路,没有固定的方向,在草原上有些随意地延伸。

   远远地看见一座突兀在草原上的大白山,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化石地点高特格。草原辽阔无边,偶见的突起台地和小山都是容易发现化石的地方。在这里的收获不小,找到不少化石,特别是三趾马的颊齿。高特格是这一带醒目的地标,所以一直受到蒙古族的崇拜,在山顶上堆有一个敖包。在结束工作后还去山下的一户牧民家中访问,这里住着以前的苏木长,多年来与我们的考察队有非常友好的关系。然后去附近的另一个化石地点阿尔善,我在这里找到一些犀牛的牙齿碎片。我们也访问了这里的牧民,他家里还养着一只用拣回来的蛋孵出来的野天鹅。在离查干诺尔不远的公路旁有一个化石丰富的取土坑,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三趾马上颊齿列,还有不少大、中型动物的骨头,包括象、犀牛、长颈鹿和羚羊等。傍晚时到达阿巴嘎旗,县城里的道路很宽阔,光是路两边的人行道就比许多城市的街道还要宽,这又是一个草原地区的特点。

   夜里的雨很大,不过到早上就雨过天晴,一片阳光灿烂。从阿巴嘎旗向西沿到苏尼特左旗的公路前进,走了十多公里后就转而北行,一条石子路通向宝格达乌拉。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叫成吉思汗山,是一座玄武岩孤山。这一带的草原很差,更像是荒漠,只在成吉思汗山下的一片低地最底部有一些绿色的芨芨草,放牧的牛羊很少。这座山据说像躺卧着的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最佳观察点,说像得“有鼻子有眼”,但我看并不像,倒是对面的玄武岩平顶山中央耸立的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更美。

   宝格达乌拉的化石地点就在平顶山下,没有路,地面有剥蚀下来的密集玄武岩块。坡度不陡,车可以开到山半腰,山顶有一座敖包。化石随处可见,我采到了三趾马、犀牛和偶蹄类的材料,陆龟化石也很多,但都比较破碎。在这里还找到不少小哺乳动物化石,最好的是副竹鼠,几乎收集到属于同一个个体的全部上、下牙。我们就在山下野餐,在旷野里大家都吃得很高兴。

   然后返回大公路继续西行,482里程碑处又是一个化石点。在大片的红色泥岩之上是一层砾石,有大量的化石碎片作为砾石成分保存在剖面上。我们发现的都是风化出来的化石,数量非常多,我也轻易就找到大量带釉质的牙齿碎片,以犀牛为最多,还有很完整的有蹄类的腕骨和跗骨。正好结束在这个地点的工作,大雨突然倾盆而下,我们赶紧奔苏尼特左旗而去。由于在修路,不得不走便道,这样的雨天在泥路上走,车溜来溜去很正常。不过无所谓,滑出路面还是草地,反正不会翻车。

   草原逐渐丰茂,望上去是一片沙葱的紫花和野韭的白花,像地毯一样一直铺到天边。天际线上是几座蒙古包,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苏尼特左旗到了,这里据说是北京最好的涮羊肉的原产地。旗如果分左右,那么左旗一定是在东面,所以苏尼特左旗也叫东苏。招待所很大,实际上每个单位的院子都很大,房子不高,最多两层,绝大多数都是一层的平房。饮用水很咸,这里有很多盐湖,影响到地下都是咸水。

   早上的草原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人影。从东苏西行十几公里后,沿一条土路向南,草原又变得荒凉。经过白音宝力道苏木,一支武警的黄金部队驻扎在这里。周围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等火成岩分布,是否就是金矿的母岩?一条十几公里蜿蜒曲折、上下起伏的牧场小道把我们带到嘎顺音阿德格,一座牧民的砖房建在芨芨草丛旁。两口井维系着牧场的命脉,一台风力发电机的转轮在呼呼作响。红色的沉积物风化表面可以见到化石,主要是小哺乳动物,也有不多的大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碎片。

   下一个工作地点位于推饶木湖岸的346公里里程碑处,这里就是有名的通古尔台地。台地表面全是砾石,其中燧石和玛瑙特别丰富,分选很好,但磨圆很差,呈角砾状。推饶木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地名,这片低地早已没有了湖水。在台地的陡崖上可以见到不同时期的湖岸线,显示在历史时期曾经有过巨大的水量。现在只在湖盆的中心有一些高浓度的咸水,远远就可以望见碱厂林立的烟囱。

   1928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亚考察团在这里一口叫“古尔通卡拉乌苏”的水井附近发现了第一个新近纪地点,随后开始进行的一系列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包括著名的铲齿象。这套含中新世中期化石的地层根据这口井名字的前三个字倒过来被命名为通古尔组,此后这个地区也被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称为通古尔台地。中亚考察团在通古尔台地有两个主要的发掘地点,分别被叫做“象坑”和“狼营”。

   通古尔组的剖面在湖岸陡崖上出露得非常清楚,上、下是红层,中间夹一层砂砾岩。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就产自砂砾岩中,随处可见风化出来的骨骼,以象和犀牛最多。有一件板齿犀的下颌骨是考察队在上次发现的,当时来不及取走,这次被小心地发掘出来。天气酷热,似乎要将人晒晕,特别是红色的岩层更加眩目。但有化石发现,一切的艰苦都不在话下。这一带见到最多的现生动物是翻飞的百灵和奔跑的黄鼠,空中有鹰隼翱翔,而能看见一只昂首挺胸、稳如泰山地站在路边的秃鹫则是难得的幸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们就到碱厂住宿,此处地名叫巴颜舒图。

   一夜的休息之后,我们前往通古尔台地西北缘的化石地点。首先经过乌日根塔拉,汉语名字叫二道井。台地顶部是广阔的草原,但由于干旱,植被很差。草原上散布着星星落落的放牧点,相互之间有几公里的距离,以铁丝围栏相隔。放牧点都有固定的砖房,房顶盖着漆成红色的铁皮,连接这些牧场的是车辙印出的道路。

   在台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地标,只能根据GPS导航。第一个地点是中亚考察团的象坑,即发掘铲齿象化石的地方,由于化石相当丰富,所以也被称为“铲齿象墓地”。这里位于台地的边缘,有白色的砂岩出露,满地都是化石,仍然是象和犀牛最多,主要是骨骼,也有一些牙齿。腕骨和跗骨通常完整,而长骨大多是近端和远端。我们还发现了当年中亚考察团遗留的子弹壳和罐头盒,都可以算得上文物了。第二个地点是狼营,这里曾经是中亚考察团的宿营地,由于当时周围时有野狼出没,故名。化石也很丰富,但不如象坑。种类却不少,除了象和犀牛,还有羚羊和其他偶蹄类,以及中新世中期代表性的安琪马,我就发现一件很精美的安琪马距骨。

   到默尔根地点却不太顺利,尽管有GPS导航,但牧场的围栏形成无数的障碍,不得不绕道多走弯路。默尔根是通古尔的一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红白岩层交错的剖面相当漂亮。大哺乳动物的化石很少,而小哺乳动物化石不通过筛洗也不易采集。这里有不少玛瑙的砾石,我还发现了一件很小的细石叶,是红色的燧石材质。据说这样的石叶不是打制的,而是用鹿角推出来的,很有些让人困惑。考察完通古尔台地,我们前往二连浩特,又只能走崎岖的便道。在尘土飞扬中进入二连,这是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边境城市,街上的各种招牌都用西里尔字母标注着俄语和蒙古国使用的新蒙语。

   二连浩特周围主要是古近纪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呼尔井就在二连盐池的陡坎上,出露的渐新世砂砾岩地层中以产巨犀化石而著名,我们果然很容易就发现了巨犀的化石材料。陡坎下是二连盆地有名的恐龙化石产地,现在已被列为保护区。苏崩离二连比较远,是一个始新世的化石地点,这次收获不小,找到几件小型哺乳动物的下颌骨,还有大型恐角兽类的完整肢骨。我们去了化石点附近的一户牧民家,这是方圆十几公里内唯一的一座房屋。他们的家收拾得非常干净,书架上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蒙文书籍。

   二连很不容易地下了一场雨,到早上雨已经快停了,干枯的牧草顽强地在雨水中绽放出新绿。从二连向南的公路平整,在开了一星期的泥路和烂路后,终于可以放开时速,将越野车加到110公里以上。很快到达苏尼特右旗,也就是西苏的所在地赛汉塔拉,县城很整洁,华北油田二连作业区就在这里。出赛汉塔拉南行40公里,转向西面的草原深处,远远看见风力发电厂的巨型风车阵,那里就是沙拉。难得一见的小片湿地让我们的一台车陷在低洼处,热心的牧民找来钢缆,帮助我们把车拖出了泥淖。沙拉的化石不多,我们很快奔赴下一个地点阿木乌苏。据说安琪马和三趾马在阿木乌苏共生,我一直表示怀疑。考察结果证实了我的怀疑,这里是典型的中新世中期层位,灰白色砂砾岩中含有大量铲齿象动物群的化石,包括安琪马,却并没有三趾马。原来据说找到过一枚三趾马牙,我觉得可能是从上部的红色岩层中风化出来,混杂于下部的铲齿象动物群中。

   从阿木乌苏返回主要公路的途中沙葱和野韭非常茂盛,当我们的车碾过草原时,那浓烈的野葱香味扑面而来,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了。看见两只蓑羽鹤,就在牧民家附近,说明它们得到很好的爱护,真让人高兴。一个路牌指示一条向东的道路到镶黄旗有76公里,但走了一段后我们发现这是一条破烂不堪的土路,每隔十多米就会有一个大坑。一直跑完这条路都没有遇见一辆汽车,说明它是一条已经废弃的路,怪不得如此难走。本来准备赶到化德,废路耽误了很长时间,天色已晚,就只能在镶黄旗住下。

   出镶黄旗到化德的前几公里公路完全是用石板铺成的,相当少见。渐渐出现了重叠的山峦,四望都是绿色,公路两旁开满了大蓟的紫色花朵。这里是京津地区的防沙带,有成片茂密的榆树林。尽管青草深达1米,仍然禁止随意放牧。

   到化德后我们直接就去毕力克化石地点,一开始没有找对路,绕了几个大弯才到村里。去化石点的路更难分辨,这里已是农区,我们只能在田埂上开车。一会儿是半米深的坑,一会儿是半米高的埂。最后来到铁路旁的小山上,马上就发现了许多化石碎片,大家立刻铺开仔细寻找。采集到不少有用的材料,包括一枚完整的三趾马上颊齿。站在小山上四望,大片大片由一排排树木分隔的庄稼地簇拥着村落,组成漂亮的田园风景画。离开毕力克后经过叫“七号”的村镇,这名字很奇怪,不知怎么来的,附近还有叫“六号”的地方。

   中午回到化德县城,在政府招待所安顿下,下午前去离县城只有几公里的二登图。这个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非常丰富,以前曾筛洗到几万枚牙齿。现在要想再筛洗几万枚也很容易,可以看见土状堆积物中有密密麻麻的小骨头和牙齿。大哺乳动物的化石也不少,很快就发现了完整的象牙,而鹿牙更多,但这次却没有发现三趾马的材料。这个地点的剖面并不好,几乎是一片平地,因为砖厂在此取土开掘出富含化石的沉积物。附近还有一个地点叫哈尔鄂博,以前发现的丰富小哺乳动物化石是从当地老乡打井掘出的砂土中发现的。

   化德是此次地质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将从这里直接返回北京。十天的野外考察,不论从化石的丰富度还是从地层的代表性来说,都实在不虚此行。我们还畅览了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观,感受到绚丽多彩的蒙古风情,这一切都留在我们美好的记忆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66988.html

上一篇:农牧界线 2010-06-28 10:18
下一篇:红了樱桃 2010-07-05 10:09
收藏 IP: 223.240.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