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朝辞托林 精选

已有 5870 次阅读 2023-2-23 22:30 |个人分类:行旅之诗|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朝辞托林

寂静千家满晓星,遍洒柔光岭影清。

雪谷东驰迎旭日,从容独羡野驴行。

你见过凌晨6点的札达吗?相当于北京时间凌晨4点,我反正没见过。因为今天有长途的行程,所以我们6点出发。考察队在札达盆地连续七个工作日的野外调查告一段落,我们将东行奔赴下一个地点。凌晨的札达静悄悄的,路灯虽然还有亮着的几盏,其实此刻是满天明亮的星星在值班,柔和的光线勾画出四围山脉的轮廓。

札达县的县城位于托林镇,是在托林寺周围发展起来的。托林寺是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其始建时间为公元996年(相当于北宋时期),由古格的第二代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而设计建造。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参与了这座寺庙的施工建设,由此也使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三地的特点。

我们在黑暗中沿札达通往巴尔兵站的公路翻越阿伊拉日居山,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不远的范围,反而感觉不到道路的险峻。到达巴尔后就汇入到219国道向萨嘎,也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行驶。经过门士刚好日出,大家提前已经准备好要拍一轮红日在高山上喷薄而出的壮丽画面。然而却失望了,因为完全没想到的是,由于高原上的空气太清澈透明了,看不到一轮红日的现象,直接就是光线强烈的白炽太阳。

门士也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地点,曾经发现过真马肢骨化石。李强研究员2009年在阿里门士盆地第四纪沉积中找到这些化石,指示门士河右岸的河湖相砂砾层的形成年代可能不会早于距今10万年,还反映了晚更新世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干冷环境。

219国道,也就是新藏公路从阿里开始一直在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北面的冈底斯山脉之间通过。这个季节,不仅两侧的山脉是白雪皑皑,谷地里许多地方也被积雪覆盖。而途中的最大惊叹号非冈仁波齐峰莫属,我们在此停留,用带来的干粮早餐。此刻的气温只有零下16℃,看到有重载的柴油货车熄火了,司机在点着明火烤发动机,好像特别危险啊,但他们似乎满不在乎。我们也不怕严寒,面包和水果都冻硬了,但眼前有如此美景,算是最好的弥补吧。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是宝贝雪山的意思,用遗世独立来描述冈仁波齐峰再贴切不过了,那金字塔形的雪顶无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对古代的民族来说更觉得一定有神秘的力量。于是,苯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都把它作为世界的中心和膜拜的圣地。印度教认为其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河和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和《冈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峰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冈仁波齐峰下的开阔高山草甸上有许多藏野驴在活动,实际上这一路上随时都能遇见它们,根本不理会来来回回的车辆。我2012年路过时的印象依然深刻而真切:雪顶破寒空,风吹霰雾浓。路人行驻足,香客望惊瞳。野阔驴尘疾,天高鸟影穷。马年弹指近,可待再相逢。野驴们仍然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而我自己,是不是又在期待明年的木龙年能够再来?藏野驴栖居于海拔3600-5400米的地带,总是营群居游移生活,群体常常由一匹雄驴率领。它们清晨从荒漠或丘陵地区来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觅食和休息,傍晚回到荒漠深处。藏野驴的行走方式是鱼贯而行,很少紊乱,雄驴领先,幼驴在中间,雌驴在最后。

 

在公路南侧一条大河如影随形,那就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马泉河,发育于杰马央宗冰川。河的两岸有连绵起伏的沙丘,这一方面与干旱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独特的气候系统,即风的作用造成。由于海拔很高,现在河流湖泊都冰冻着,看上去像蜿蜒的玉带和玉璧。路过我们2016年采集过水样和现生腹足类标本的公珠错,湖的中心有一小块化冻了,露出碧蓝的水面,仿佛白玉壁中镶嵌着一枚蓝宝石。

 

行车12个小时后到达萨嘎县,虽说路途遥远,但大家也都没有觉得太过劳累,只是辛苦了5位司机师傅。一路上放着歌曲,伴着窗外的壮丽景色,仿佛听了一整天的中外流行音乐会。萨嘎又有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还记得20年前路过这里,要跨过雅鲁藏布前往吉隆县,江上没有桥梁,要靠两岸拖拉机牵引的渡船来回运送车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377627.html

上一篇:雪豹梁上
下一篇:珠峰前传
收藏 IP: 117.136.18.*| 热度|

11 姚卫建 信忠保 胡泽春 孙颉 高峡 黄永义 鲍海飞 张晓良 周忠浩 康建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