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尘埃落定,总是免不了“几家欢乐几家愁”。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我只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1项青年基金,2项面上基金。
与资深的基金申请者相比,我个人的经历及经验十分有限,现将自己数次的基金申请过程略作介绍,希望对大家的申请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
对于在高校和研究所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来说,国自然的含金量非常高,虽然基金的资助额度在短期上升之后大幅跌落。
我的青基于2011年申请,其时我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职称是助理研究员(硕士毕业)。比较幸运的是,我的青基即申即中(2012-2014)。
2014年末,经过一番努力后我第一次尝试申请面上。为什么说经过一番努力呢?这是因为,我在整理一篇有关木棉纤维的小综述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与木棉纤维结构和性质类似的牛角瓜纤维。
我就想以牛角瓜纤维为原料,却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购买平台,因此我与文献中的作者进行了多番联系,最终得到上海魔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友情提供。
这次申请时我在美国,感觉写得差不多了就提交了。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我的第一次面上亦申请即中(2015-2018)。这次“中面上”我深感意外,因为我们连省级的科研平台都没有,与此同时,周边有些资深教授还在为第一次的面上项目奋斗不息。
后来我的工作有所调动,面上基金等则因各种原因没能转到新的单位。考虑到职称和考核压力,我当时有些心急,便在2017和2018年申请了第二次面上,这次不再顺风顺水。
2017年一评审人说“申请人目前正在承担一项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尚未结题,需要集中精力做好现有课题”,2018年一评审人同样说“申请者目前正承担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据此我个人推测,对于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有基金在研,资助难度增加。
2019年暂停申请,期间我重新理了研究思路(换题),2020年继续申请。换题的风险之一就是前期基础不够,一评审人建议“申请人或者设法增强自身或团队在……方面的研究能力,或者继续耕耘最擅长的研究领域”。
结合几位评审人提出的问题,2021年我仔细打磨了申请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申请书内容,小范围内更换了申请代码,幸运地获批第二个面上。
现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所,一般都会在国自然申请之前,邀请一批有经验的申请专家作报告。多数情况下,听归听,问归问,基金申请却都是自己的事。
基金申请如此之卷,作为一名三无人员,我个人有一些简单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题目与内容
申请书的题名,我通常斟酌很久。我先在记事本上初拟题目,突然有灵感,再修再改,在最终提交前定一个还算满意的题目。
研究内容也是如此,先搭个框架,经常琢磨,汇入新文献,厘清脉络。框架做好,就是具体内容的填充,就是文字和逻辑的事情了。
文字上,尽量避免幽默,毕竟每个人对幽默的理解不同。
二、逻辑与顺序
自己的申请书,逻辑一定要清晰。根据所选代码,写作顺序上也要充分斟酌,尤其是申请代码更换之后。
比如, 2020年申请时,我选择的是“污染控制化学”,立项依据是从全氟化合物的污染起笔;
2021年申请时,我选择的是“低值与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则从植物纤维的升级利用起笔。其他内容也对应调整。
三、基础与支撑
面上项目的申请,竞争相当惨烈。创意的研究内容最好辅以坚实的前期积累,否则“并非你擅长”就悲剧了。
2020年我的申请书,这点上肯定有欠缺,2021年我及时调整思路,更换申请代码,再加上一年间出了点相关成果,弥补了第一版的不足,最终有幸得以资助。
总之,基金尚未资助,调整心态后再接再厉,哪天也就“花落咱家”了。我自己申请项目时,喜欢随手记录点滴想法(图1)。通过手写记录,能够及时整理基金的写作思路,提升科学问题的提出水平,提炼并升华基金的研究创新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