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中科研人员不仅要参与论文撰稿,还要评估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如果期刊邀请您作同行评审人,那么就会期望您所做出的评审能提升论文的写作水平、指导作者成功发表文章。
同行评审一般是自愿参加的,因此,优秀的审稿人可遇而不可求。同行评审人的工作受人尊敬,评审论文也能很好地充实自己的简历。因此,提升自己的审稿能力,对每位研究人员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遵循下面这些审稿的基本原则,可以增加自己受邀参与同行评审的机会。
首先浏览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
在接受审稿邀请之前,先花几分钟时间阅读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决定自己是否有兴趣审阅这篇论文,这样做也有助于预见如果自己同意审阅,是否会产生有重大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的后果。
浏览过摘要或结论之后,如果觉得对这篇论文不感兴趣,完全可以拒绝审稿邀请。论文作者希望审稿人能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因为感兴趣的人往往能提供更好的反馈意见。
最坏的情况是接受审稿邀请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所知甚少,或者没什么研究兴趣,最后导致审稿结果难以让期刊满意。
及时回应审稿邀请
时间非常宝贵,算上同行评审和文章返修,从送审到论文最终被接收通常至少要花好几个月。如果审稿人不及时回复,就会花更长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作者还是期刊编辑,都希望尽快得到回复。
如果您是“供不应求”的那种审稿人,可能会觉得难以应付众多的审稿邀请,这很正常,和期刊沟通好,有利于明确双方的期望和责任。不要觉得自己有义务接受所有的审稿邀请,务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希望延长审稿时间,一定要尽早说明
为同行评审腾出时间并不容易,期刊编辑都明白这一点。如果需要额外的审稿时间,最好尽早申请延期,不要一拖再拖。理想的状况是,在接受审稿邀请前就提出延期要求。
编辑最怕的就是,在临近审稿截止日期时,乃至截止日当天,才收到延期请求——这就是为什么期刊编辑会为审稿延误预留一些时间的一大原因。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因此要确保沟通顺畅,一旦发生变化及时通知期刊方面。
审稿意见应当具有建设性(constructive criticism)
尽可能兼顾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除了提出论文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外,还要强调作者做得好的一面。如果审稿意见通篇都是对自己研究内容的批判,只会让作者读得灰心丧气。在提出改进建议时,从研究中的优点谈起。
比如说:“本文的数据呈现值得肯定,作者在讨论部分中也恰当地引用了相关文献。不过作者应当点明,该项研究的新颖性(novelty)如何对本研究领域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试讨论该结果对日后的研究有什么重大影响。”
尽量减少偏见
审稿意见最好只关注论文的研究结果,不要引入道德、社会、政治或其他来自外部的价值观来支持或反驳作者的结论。偏见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认识与自我反省的措施,来减少审稿中的偏倚成分。
不要把审稿变成文本编辑
有具体实质的审稿内容是审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评论论文的结构、内容、科学严谨程度以及提出的观点等方面,避免把意见的主体落在语言问题上。
不过,如果全文存在较多有关语言和写作规范的问题,那么要反映给编辑。如果您认为文章需要经过专业的编辑润色处理,那么是可以在审稿意见中写上这一点的。
审稿意见要切实可行
审稿时还要考虑到作者打算发表文章的目标期刊。提供给作者的意见应当切实可行。例如,推翻现有的实验、设计并完成一套全新的实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不是作者能完成的。
出色的同行评审人应考虑到作者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并据此提出能够使作者付诸实践的措施。比如,要求作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数据,增加引用特定的参考文献,或者重写部分章节,这些都是合理的要求。
审稿意见要做到措辞积极、用语专业
可能您审阅的某篇论文写得不怎么好,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有可能论文没有非常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也有可能论文还需要大量修改才能发表。不过,审稿人的工作不是让论文达到足以发表见刊的程度,而只是提出建议来提升论文发表的机会。
另外,侮辱作者能力的做法是坚决不可取的,无礼的措辞只能使作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令作者泄气。出色的同行评审人,则会用礼貌而专业的语气,为作者列出改进论文所需的步骤。
查阅我们的其他资源
若您希望从期刊编辑的角度了解同行评审的幕后情况,LetPub曾于2020年举办过一场题为“如何使同行评议更顺利(An Editor's Guide to Successful Peer Review)”的网络研讨会。该讲座可以为您提升同行评审技能提供进一步的见解。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