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于201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到某高校工作,讲师。奋斗三年,今年终于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中了青年科学基金,实属不易。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说下自己的申请经历:第一次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青基”)为2019年,未中,评审结果为BBC;第二次为2020年,评审结果为BBC(或者BCC,记不太清了);今年,也即2021年,根据返回的评审意见,其中有两位专家建议优先资助,有一位的意见中虽然没有看到优先资助几个字,但从内容来看出应该也是优先资助,所以今年我的本子最终的评审结果应该是AAB或AAA。
结合自己的申请经历,可以明确的是评审过程是非常透明、公平、公正的,也确实值得大家锲而不舍地去争取。先祝贺自己,同时也希望大家来年能中。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1.研究基础
这一点非常重要,个人分析是我前面两年没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当初,考虑到自己的课题与研究所其他人有竞争关系,为了避免后续的一些问题,决定换个方向申请。
自己调研文献,寻找课题,开始着手准备,前后历时半年左右,但非常遗憾没中,评审专家给出的意见基本可以总结为基础薄弱,研究内容不实。
因此,在认真分析了评审专家的意见后,第二年我重新修改了本子(属于重新写了),将研究内容细化,并且也做了一些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抱有很大的希望。在评审意见返回来之前,本人都还抱有希望,因为我觉得这次的本子还是可以的,尽管很多人已经提前收到了中基金的邮件。
最后,终于收到了邮件,但依然没有上岸,非常有挫败感,当时自己也不想再去看评审专家的意见,因为自己也想不到能改进的方面了。过了一周后,等自己心情平复了,打开了邮件,还是一字不拉的看完了评审意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嘛。评审意见概括为:基础薄弱,创新不够,目标太大。
通过前两次的申请经历,可以明确的是,青基是非常看重你之前的研究基础,尽管本人博士期间发了本领域top期刊,但由于跟申请的课题关联度不大,最终也没能打动评审专家。
因此,大家在申请青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前期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让专家觉得你可以做成这个事,最好是你前期工作的延续。其次,如果你综合考虑后,依然决定想换方向申请,那一定要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小课题,并且将你的思路与研究内容落到实处,不要让专家觉得你是纸上谈兵。
最后,不要贪多,一个青基就24万,能把你的工作往前推进一点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要期望能干成什么大事。因此,在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等部分的时候不要写的太大,要具体一些,比如取得XX重大突破、改变XX现状等等,建议这样的词就不要出现了。
2.本子的质量
基金本子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初稿写出来后,首先自己要一遍一遍地去读,去修改,表达要直白、准确,一针见血那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要用两个字,能用小短句子表达的,就尽量不要用很长的句子去表达。当你感觉你可以将你本子背下来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时候,恭喜你,你的初稿完成了。
接下来,你要找同事甚至你的学生帮你去修改,让他们读,读完后让他们谈谈直观感受。如果觉得有些不流畅甚至读不懂,那说明你的本子还要继续修改,直到他们觉得这个本子挺有趣且意犹未尽的时候,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也是极其关键的:找本领域的前辈帮忙看看你的本子。
可以说,他们的建议对你本子的创新性、逻辑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开阔你的思路。能够直接拔高你的本子,通常都需要再次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然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提交的最后一刻,让自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最终才能不辜负自己。
我前两年的本子都找了我这个领域非常厉害的两位前辈,给出的建议就是要我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以及要做些实验,但由于我课题的跨度太大,依然没能避免研究基础薄弱这样的问题,最终没能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评审机制才能体现国自然的公平、公正,以及对申请人研究基础的肯定及个人能力的重视。
3.预算
在做预算的时候要体现本项目的独特性,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钱买一些常规的试剂及公用仪器。说白了,这个钱是让你产出成果的,不是让你建设实验室的。现在青基实行定额资助,直接经费24万,有些人可能觉得规定的太死板,写预算的时候,必须要“编”够24万,觉得有些形式。
但这其实也是体现你能力的一个过程:你要学会怎么平衡你的经费,让这24万发挥最大的价值,个人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你重新梳理研究内容及实验步骤的一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4.心态
目前整个科研圈比较浮躁,但作为新人的我们一定要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要抱有自信、积极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轻易放弃自己前期的研究而去追求一些热门的方向。
这就好比是科研圈的“快餐”,不能说没有营养,但不能所有人都吃这个吧,那些杂粮也得有人吃,何况他们也是非常有营养的,经常吃最终也能看到不错的效果,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我前两年写的内容是比较热门的方向,而今年申请的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课题,反而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不能说完全跟这个因素有关系,但如果我是评审专家,我也会支持像今年这样的项目。因为这些事总得有人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未必是真正需要做的事,个别人做的事也未必不是关键的事。
最后,我很佩服一次就中的同仁们,但多申请几次未必就是坏事,好事多磨,凡事太顺也不见得就是好事(自我安慰,有没有用自己衡量),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起加油,预祝大家来年大丰收!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