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视听夹带的使用方法

已有 1496 次阅读 2023-4-8 11:1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视听夹带的使用方法

最好在躺下,闭上眼睛。从眼镜上观看灯光并不危险,但如果使用者闭上眼睛,放松效果会明显加大。注意缺陷和多动、脑损伤、学习困难、发育障碍或成人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例外,他们希望提高阅读和其他活动的持续性。在这些情况下,以及正在接受恐惧症和焦虑症治疗的成年人,可以使用一种有孔的视听夹带眼镜,允许通过眼镜观看并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光刺激以促进放松和宁静或注意力集中。

最初,从耳机中听到单调的声音脉动,在闭上的眼睛前看到柔和的光脉动,这些光脉动不断地与声音节奏同步地有节奏地移动。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这种单调有点烦人,但大多数人很快就会适应它,几分钟后它就会变得愉快,尤其是在经历了下面列出的积极影响之后。这里应当注意,单调性是实现视听夹带有益效果的重要部分,以确保实现对大脑活动的可靠、特定和真实的神经影响。简而言之,这类刺激并非偶然。如果视听夹带设备还具有大脑的颅电刺激功能,则在连接到耳朵肉质部分的电极夹下,开始感觉到柔和的愉快的搏动,类似于非常温和的耳部按摩。

通常,在放松或睡眠计划开始后6至8分钟,大多数人会报告以下部分或全部情况:

1)沉默或停止持续的内部对话,远离焦虑的想法和感觉。注意力就在当下。

2)身体感觉的变化或脱离身体感觉。人们报告说,他们感觉身体的通常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者身体感觉暂时得到了释放。

3)减少肌肉紧张——感觉接地气、放松和身体更重。咀嚼肌放松——下颚放松或嘴巴张开。舌头放松并充满口腔。可能会发生类似于睡眠期间发生的自发不自主肌肉收缩。

3)血管扩张——血管扩张——手掌和双脚温暖宜人。

4)呼吸变得平稳、缓慢、深沉和膈肌。心率减慢了。

7)深度放松、满足、宁静和平静的感觉

8)视觉图像、不同颜色和光模式(形状)。一些用户报告说,他们在视听夹带期间观察到了颜色和移动的颜色形状——这些都是虚幻的灯光配置,不是由设备创建的。由于视觉生理学和大脑对光刺激的反应的特殊性,一些用户产生了视觉错觉。一种典型的视觉错觉是在大脑产生的α波增加时出现的旋转螺旋。在刺激的前3-4分钟,人们看到的大多是红色。第五分钟后,有一个转变,一些人开始看到蓝色或绿色的光图案。在使用结束时,可能会有看到粉红色或紫色光图案的评论。也有视听夹带用户没有报告任何视觉错觉或颜色。

9)睡觉。如果选择了放松或睡眠程序,那么没有多少用户可以入睡或进入睡眠和醒来之间的临界状态。如果选择了刺激和激发神经系统的程序,大多数用户在刺激期间保持清醒。

5、视听夹带的安全考虑

使用视听夹带设备的每个人都提前通知上述更改。有些人对身体感觉或视觉错觉的变化感到害怕。当事先被告知这些变化是正常的,甚至是视听夹带的积极影响的指标时,人们会平静地进行治疗,这会对他们产生非常恢复和舒缓的影响。

视听夹带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被证明为是影响神经系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世界各地,私人用户、医生、心理学家和独立大学科学家研究人员广泛使用这项技术。

有患有癫痫、近期脑损伤和中风(不建议在脑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使用视听夹带)和精神病患者才不应使用视听夹带设备。由于缺乏研究,不建议孕妇使用视听夹带装置。目前还没有关于胎儿或未来母亲受到伤害的信息。出于伦理和人道主义原因,无法对视听夹带对孕妇的影响进行研究。

6、视听夹的技术的原理

使用视听夹带设备有许多好处和有益效果。在视听夹带刺激期间,然后发生导致这些积极结果的各种变化。通过视听夹带方法产生的变化可以用以下的心理生理机制来解释:

1)大脑的EEG活动会发生变化和平衡——更容易摆脱抑郁、失眠和焦虑的状态。

2)像冥想一样,视听脑电波诱导会导致与思想和身体暂时分离的状态——这为大脑、身体和精神的完全有效休息和恢复创造了条件。

3)大脑皮层的局部供血增加——注意力和情绪得到改善。

4)某些大脑神经递质的自然产生会增加——情绪和睡眠会改善。

5)边缘和植物神经系统得到稳定——恐慌发作得到更快控制,对压力源的敏感性降低,身体的恢复过程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得到促进。

6)神经元树突的可能生长,这有助于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并有助于某些脑功能障碍(如中风后的运动问题)的潜在恢复。

在以上列出的机制中,只有最后六个尚未通过适当的研究和测量得到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83411.html

上一篇:视听夹带技术介绍
下一篇:视听夹带技术的作用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