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体育运动与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2)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已有 676 次阅读 2023-2-12 01:0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体育运动与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2)

作者:丁文京

(作品登记证书:国作登字-2021-A-00276322)

第二章 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一、运动与肠道生理学

1、运动对胃肠道生理是一把双刃剑

2、胃肠道对运动的生理和分子适应

3、运动时内脏血流量的变化

4、运动对胃排空的影响

5、运动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

6、运动员健康还是不健康

二、运动引起肠道微生物改变

1、研究体育运动和肠道微生物的意义

2、运动对肠道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

3、运动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4、运动丰富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5、过度训练和肠道菌群

6、对运动有反应和无反应人肠道微生物的区别

7、运动对微生物群研究的挑战

三、急性和慢性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急性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急性中等强度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慢性运动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四、运动产生有利于人体功能的肠道微生物变化

1、运动产生有利心血管的肠道微生物改变

2、运动产生有利于体重指数的肠道微生物变化

3、运动训练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并改善内毒素血症

五、运动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机制

1、运动影响肠道微生物群机制可能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

2、肠道pH改变的作用

3、最大吸氧量的作用

4、肠道微生物可用资源的作用

5肠道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6、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

第二节 不同类型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一、不同类型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1、研究运动对肠道肠道微生物的挑战

2、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差异

3、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差异

二、耐力运动肠道菌群的特点

1、耐力运动引起全面身体反应

2、耐力运动员的肠道微生物特点

3、运动训练量变化对中长跑运动员肠道菌群的影响

4、超耐力运动改变肠道微生物群

三、游泳和自行车项目运动员的肠道微生物特点

1、游泳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2、竞技自行车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

四、其它运动项目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1、橄榄球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2、武术运动员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第三节 运动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一、运动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运动对青少年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运动对久坐成人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运动对健康成人肠道菌群影响

4、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

5、有氧运动训练伴快走增加健康老年妇女肠道类杆菌

6、运动对老年人产生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变化  

7、运动对身体虚弱人群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二、运动改善疾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

1、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2、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影响

3、运动对不同体型人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不同

4、运动改善睡眠障碍患者肠道微生物

5、运动改变饮食诱导肥胖的肠道微生物

6、运动改变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

7、运动改善肠道炎症患者肠道微生物

第四节 运动应激影响肠道微生态

一、运动应激

1、运动与氧化应激

2、适宜的运动能促进抗氧化能力

3、肠道微生物影响氧化应激

3、肠道微生物影响氧化应激

二、运动对肠粘膜的影响

1、运动导致内脏缺血损伤肠粘膜

2、急性运动引起肠黏膜通透性改变

3运动强度影响肠道通透性

4、长时间运动引起肠漏

5、高温运动导致胃肠道通透性改变

6、布洛芬对运动员运动性肠道损伤的加重作用

7、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代谢的变化与肠道通透性

三、运动引起内毒素移位

1、脂多糖是内毒素

2、运动引起内毒素移位

3、体育锻炼可以改变内毒素浓度

4、超马拉松比赛中热应激对循环内毒素浓度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5、高温运动时限制内毒素血症的营养和补充考虑

四、运动训练改善内毒素血症

1、骨骼肌衰老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2、运动训练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并改善内毒素血症

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5826.html

上一篇:体育运动与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1)肠道微生物基本知识
下一篇:体育运动与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3)肠道微生物对运动的影响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