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氢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已有 1074 次阅读 2022-10-5 08: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氢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补充氢可能有益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该性质的第一份出版物是一项开放标签试点研究,研究了摄入过饱和氢水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由于OH自由基的水平已被证明与更高水平的疾病活动及其相关损害有关,因此很有可能氢,一种优秀的OH清除剂,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益。在这项初步研究中,参与者每天摄入530毫升富氢水(含4-5 ppm 氢)4周,然后进行4周的冲洗,然后再进行4周氢水消耗。在研究的20名患者中,有5名患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时间不到12个月),其中4名患者未服用任何药物。其他受试者要么服用甲氨蝶呤,要么联合服用阿巴塞普,要么不服用任何药物(由于副作用而放弃服用)。研究中没有人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

在使用富含氢的水进行治疗的每个阶段,基于对28个关节(DAS28)的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评分都有所改善。在前4周,20名患者中有18名的得分下降。到研究结束时,所有参与者的平均DAS28得分从基线的3.83降至2.26,5名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获得缓解(在本研究中定义为DAS28<2.3,尽管通常使用2.6的截止值23),其中4名患者无症状。

这项研究的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是,DAS28评分在4周的洗出期内持续改善,表明氢治疗仍有残余作用。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DNA氧化损伤的标志物)的水平也有所改善,不仅在治疗期间,而且在冲洗阶段,在研究结束时一直低于基线。有人认为,氢作为一种疗法的一些长期效应是由于其对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活性和基因转录的影响,因为其直接抗氧化作用将限于其在循环中的时间。

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访研究中,也发现氢治疗的长期益处,在这项研究中,使用500毫升静脉注射氢增强盐水进行5天治疗的影响。氢治疗组的DAS28评分在输注后立即从基线的5.18降至4.02,在4周后降至3.74,而安慰剂组的评分没有变化。此外,氢治疗组的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炎症和关节损伤的标志物)水平显著降低,而安慰剂组的水平显著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活性氧和氮物种作为疾病活动和抗氧化剂作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活性氧和活性氮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破坏性增生性滑膜炎中有明显的作用,并在细胞信号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阐明单个活性氧和活性氮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与类风湿关节炎中总氧化和硝化应激水平的测量有关。监测单个活性氧和活性氮的水平,以强调它们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疾病活动的可能生物标志物的有用性。此外,还评估了添加到治疗方案中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对活性氧、活性氮水平和疾病活动的影响。这项研究包括42名沙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40名男女健康对照。使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测量六种不同活性氧和三种不同活性氮的血清水平。活性氧包括羟基(OH、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单线态氧((1)O2)、次氯酸根(OHCl(和过氧基(ROO)。活性氮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ONO-)和过氧亚硝酸盐(ONO-)。评估疾病活动的主要临床和生化标志物,并与活性氧和活性氮水平相关。临床标志物包括28个肿胀关节计数(SJC-28)、28个压痛关节计数(TJC-27)、晨僵和对称性关节炎,以及用血沉率评估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ESR)。生化标志物包括羧化不足骨钙素(ucO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CCP)。将抗坏血酸(1mg/天)作为抗氧化剂添加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中,持续两个月,并重新评估活性氧和活性氮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结果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个体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此外,这项研究可能是第一次报告大多数反应性物种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和生化标志物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有趣的是,添加抗坏血酸显著降低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活性氧和活性氮的水平。这项研究证实了氧化和硝化应激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血清活性氧和活性氮水平可以有效地作为监测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添加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可能具有很大的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58051.html

上一篇:分子氢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缓类风湿关节炎
下一篇:氢对银屑病的作用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