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整合医学原则(1)
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可以认为整合医学包括了功能医学和自然医学的内容。本节从整合医学的角度介绍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治疗需要采取的方案。与5R治疗原则相比,5R更侧重于从基本原则层面指定宏观的治疗方案,本节则侧重具体的微观治疗方案。
一、综合方法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在这一部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针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病因进行治疗,二是,阻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其它肠道外疾病的恶性循环,防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继续发展,和向治愈或得到有效控制转化。
1、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1)针对胃酸减少,寻找胃酸减少的原因,如果是慢性胃炎,需要治疗胃炎等导致的胃酸分泌减少,补充盐酸。如果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导致的胃酸分泌受到抑制,如果情况允许,在治疗期间酌情停用这两类制剂。
2)针对消化酶缺乏,补充消化酶,促进消化和吸收。苦味制剂有刺激胃酸和消化酶分泌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不仅在我们的嘴和舌头,而且在我们的胃、肠、肝和胰腺中都含有大量的苦味化合物受体。刺激这些苦味受体通过增加消化分泌物促进健康消化。导致更好地吸收营养,自然解毒的肝脏,并-由于肠道-大脑连接-苦味甚至可以对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苦味并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把它们看作是一种健康促进,帮助身体更平稳地运行-从启动消化道到增强免疫系统。他们不应该取代医生开的任何治疗。
3)针对回盲瓣功能功能障碍,根据具体情况,严重程度,可以考虑主流医学与功能医学结合的方式治疗。
4)针对胃肠动力减弱导致的小肠食物潴留,采用促进胃肠动力的方法,如服用促胃肠动力制剂,或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中草药。
5)针对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如酗酒、垃圾食物等,应改变习惯,戒酒和垃圾食物。
2、阻断肠-器官轴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以引起多种肠道外器官疾病,有多种肠道外器官的疾病可以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称之为肠-器官轴,或肠-器官对话。阻断这种恶性循环需要两头并重,在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同时,积极治疗其它器官的疾病。同样,在治疗其它疾病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两方面治疗入手,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慢性肝病导致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液瘀滞,肠粘膜营养和肠动力都受到损害,胃小肠细菌繁殖和细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创造条件。脂多糖进入肝脏,激活肝脏免疫细胞,加重肝脏损伤。后者进一步加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这种情况,应积极治疗肝病改善对小肠的营养,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胃肠动力、治疗肠漏。阻断小肠和肝脏的恶性循环。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存在同样的互动关系,都会导致胃肠运动减慢,为细菌在小肠繁殖创造条件。因此,对这些疾病,都应该一方面积极治疗肠道外器官的疾病,一方面积极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二、中西结合治疗肠道感染
1、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
使用肠道不能吸收的抗生素是杀灭小肠细菌的首选药物,利福昔明是使用作为普遍的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抗生素。产甲烷为主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很顽固,利福昔明加新霉素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利福昔明。抗生素杀菌机制明确,不同的抗生素作用于细菌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往往是多种细菌并存,空肠和回肠感染的细菌不同,并且往往伴有真菌过度生长,或寄生虫感染,抗生素作用单一达不到治疗多种微生物的效果。下边是几个临床上经常利福昔明使用的方案:
• Rifaximin 1600mg daily x 10 days。
• Rifaximin 1200mg daily x 14 days。
• Rifaximin 1600mg daily + Neomycin 1000mg daily x 10 days。
• Rifaximin 1600mg daily + Metronidazole 750mg daily x 10 days。
注:也有医生推荐Rifaximin 1600mg daily + Neomycin 1000mg daily x 14 days。
本书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更多关于抗生素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内容。
2、草药制剂
有多种草药,特别是含有黄连素成分的草药具有抗多种细菌和真菌的作用。美国匹茨堡医学中心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利福昔明和草药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对比试验,揭示草药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效果优于利福昔明(Chedid, et al., 2014)。在国外功能医学,甚至主流医学也在开始尝试用草药或抗生素与草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市场也有商品化的草药提取物供选择。本书将在后边章节详细介绍可以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草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