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转载]食管粘膜阻抗技术

已有 1271 次阅读 2021-3-10 06:12 |个人分类:医学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食管粘膜阻抗技术

1、食管粘膜阻抗轮廓分析系统的开发和验证。

背景和目标:慢性食管疾病的诊断测试依赖于活检组织病理学分析或不舒服的经鼻导管或无线pH监测,这些监测捕捉到异常的管腔内回流。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气囊粘膜阻抗导管系统,可以在内镜下对长段食管的粘膜完整性进行即时检测。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评估球囊结合的粘膜阻抗导管检测和评估食管疾病的能力,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方法:我们对69例接受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有无线pH监测。患者被归类为胃食管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或异常pH;n=24),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与远端和近端食管组织的病理分析证实,n=21),或无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pH试验的正常结果;n=24)。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和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球囊粘膜阻抗诊断的准确性。各组(胃食管反流病、非胃食管反流病或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分配概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估计。粘膜阻抗模式和诊断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来自3个不同机构的病人的数据来验证的。

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和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轴粘膜阻抗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所有测量节段的粘膜阻抗值都较高。胃食管反流病的粘膜阻抗模式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很容易区分: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粘膜阻抗值在远端食管低,在近端食管正常,而在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的所有节段的测量均较低。函数图像和粘膜阻抗值(斜率)的上升率随着距鳞状柱交界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发展队列中,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AUC=0.67,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AUC=0.84,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AUC=0.83。一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报告有轻微胸痛),出院后没有进一步的反应。

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气囊式粘膜阻抗导管系统,可以在内镜检查期间即时检测食管粘膜完整性的变化,并发现它是安全的,能够识别胃食管反流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或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我们在一个单独的病人队列中验证了我们的发现。

参考文献:

Patel DA, Higginbotham T, Slaughter JC,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cosal Impedance Contour Analysis System to Distinguish Esophageal Disorders. Gastroenterology. 2019 May;156(6):1617-1626.

 

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粘膜完整性的评价。

食管粘膜完整性受损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食管基线阻抗(BI)的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试验被认为是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非胃食管反流病。然而,测量基线阻抗需要一个24小时的测试周期,很复杂,并且会引起相当大的患者不适。近年来,内镜引导下可测量胃粘膜阻抗(和胃粘膜导纳(MA)(注:导纳是电导和电纳的统称)的导管被开发出来,并报道了它们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应用。在这些研究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粘膜阻抗值明显低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相反,食管癌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明显高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此外,我们还报道了粘膜导纳与基线阻抗呈负相关,与酸暴露时间呈负相关。关键信息: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MA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参考文献:

Matsumura T, Arai M, Ishigami H, et al., Evaluation of Esophageal Mucosal Integrity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Digestion. 2018;97(1):31-3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5872.html

上一篇:[转载]与咽喉反流相关的食管粘膜阻抗
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病新旧诊断方法的评价和分析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