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运动与人体肠道菌群

已有 2014 次阅读 2021-1-21 12:4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运动与人体肠道菌群

在人类中,对优秀橄榄球运动员进行的一项主要研究表明,运动丰富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与蛋白质摄入量和肌酸激酶水平呈正相关。尤其是,硬壁菌门(如粪杆菌)之间存在更大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更健康的肠道环境。这些结果表明,饮食和运动都决定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为了支持这一点,Estaki等人分析了不同健康水平和可比饮食的个体的粪便微生物群。他们把氧摄取量作为身体素质的标准。结果表明,无论饮食,慢性肾衰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相关。此外,健康个体表现出一种富含丁酸盐的菌群,如梭状芽孢杆菌、蔷薇属、漆螺科和丹毒菌科,导致丁酸盐产量增加,这是肠道健康的一个指标。他们提出运动可以作为治疗失调相关疾病的治疗支持。多样性的增加也与老年人的健康增加有关,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不同的情况有关,如肥胖相关的炎症特征和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因此,与运动相关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产生有益的影响。此外,由于相对于对照组,运动员表现出较低的炎症和改善的代谢标志物,并且运动与较低的慢性炎症导致的发病率降低相关,因此可以假设,适龄运动和饮食有助于减少炎症和年龄相关的病理学。此外,与高BMI的受试者相比,低BMI的受试者和运动员在其微生物区系中表现出更高的粘液阿克曼菌水平。这些细菌可能与代谢障碍层中的代谢障碍成反比。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高质量饮食相结合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展。相反,其他研究调查了运动对肥胖受试者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内脏肥胖导致的肥胖也被认为是几种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嗜睡和相关的心血管共病。在肥胖相关睡眠障碍的受试者中,一些研究人员调查了运动和饮食的影响,并观察到这些因素决定了睡眠质量的改善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在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的受试者中也存在微生物组的改变,这是一种以非体力活动引起的剧烈和衰弱性疲劳为特征的疾病,与神经炎症和氧化过程相关。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运动后表现出与肠道失调相关的症状恶化。这可能是由于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细菌从肠道进入血液的增加,导致进一步的炎症,进而导致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增加(如疼痛、疲劳和情绪)。在这些患者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显示出显著的改变,运动后血液样本中的厚壁菌,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增加。有鉴于此,有人提出,认识到运动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和细菌向血液中的移位,可以作为评估这些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控制性运动与肠道菌群

虽然运动改变的微生物群可能是治疗与肠道菌群改变相关的疾病的一种方法,但很少有研究调查运动对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区系组成的有益影响。习惯性运动对肠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运动在肠道中起到了抗炎作用,尽管在小鼠中,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在炎症损伤期间对肠道微生物群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强迫和自愿运动改变了小鼠盲肠和粪便中的微生物组,导致了不同的微生物分类法。这些微生物变化可能与肠道免疫功能和微生物群免疫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营养吸收、免疫功能和宿主生理学。控制性运动训练对肥胖和高血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与肥胖大鼠相比,非肥胖和高血压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有所不同。运动可以改善肠道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运动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肥胖症和/或高血压的一种方法。对大鼠的其他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决定了肥胖,而肥胖反过来又降低了可塑性,导致焦虑和认知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可以改善与高脂肪饮食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研究表明,饮食诱导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进而影响焦虑、记忆和学习。高脂肪饮食决定了不能通过运动来挽救的焦虑表型,而运动可以提高认知能力而不受高脂肪饮食的影响。由运动决定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和某些特定细菌的水平与焦虑或认知能力成正比。饮食和运动即使以不相关的方式影响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群。运动也决定了乳酸菌的增加。LAB与胃肠道的黏膜表面相关,产生乳酸,可以调节黏膜免疫和排除病原体。它们在肠道中也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肠道中,它们在肠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68227.html

上一篇:肠道微生物群与运动和疾病
下一篇:运动会改变你的肠道微生物群吗?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