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理解科学重在信任 |
■王大鹏
在讨论科学传播时,人们经常会提到公众理解科学,但有时还应该提到公众理解研究。
虽然“科学”和“研究”这两个术语通常互换使用,但有时二者存在不同含义。科学往往意味着客观性、确定性和稳定性,研究则指向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探索,甚至有时是对争议性领域的探索。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科学与研究往往有不同的指向。
对于公众来说,媒体是他们完成正规教育之后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第九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53.4%。同时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从后面一组数字可以发现,公众感兴趣的是正在研究中的科学。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理解科学是重要的,理解研究可能是更重要的。他们应该理解科学家正在开展什么样的研究,新发现对于社会、伦理和政策等具有什么启示,并且意识到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给予持续支持的重要性。媒体报道的不是科学,而是研究,因为它们对即时性的答案和短期结果感兴趣。而正在开展中的研究是不稳定的,并且其结果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
当然,不论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还是推动公众理解研究,值得关注的议题应该是信任。学者一致认为信任是公众对某个新事物形成态度的重要因素。传统上,在科学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且受公众信任的媒体将同行评议后的论文“转化为”科学新闻,公众则通过获取这些信息形成、扩充或者完善自己的科学知识。其实科学与公众的关系更像是一场婚姻,需要彼此信任,而一旦信任丧失,可能会给公众理解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同时在当代社会中,公众对科学也是“兴趣有余,信任不足”,他们倾向于信任那些与他们有共同价值或者动机的人们,所以公众会通过信任的渠道获取信息,也会容易接受那些他们所信任专家的观点,所以在公众理解科学和理解研究的过程中,信任都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