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生态“炸弹”令人难安——常外化工污染事件追踪

已有 2666 次阅读 2016-4-21 09: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炸弹”令人难安
——常外化工污染事件追踪

 

■本报记者 王佳雯 实习生 胡萍 邓腾

日前,媒体曝光了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在重污染地块附近新建校址,致近500名学生先后出现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甚至个别学生查出患淋巴癌。

报道一出,舆论一片哗然。随着事件发酵,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发声,更有当地政府机关直指媒体报道不科学,并对该校597名学生进行体检,最终确认133名学生部分检查指标异常。

科学看待污染致病

出问题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地处常隆地块,该地块曾因三家化工企业在附近生产,导致重污染。

当地政府去年曾对该地块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并于今年2月中旬进行验收,得出“空气质量监测完全达标”的结论,后又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认为其“均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

通过环评的地块是引发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的原因吗?显然当地政府与媒体的看法有所不同。就此,记者向相关专家进行了求证。

报道中称,当地如氯苯、四氯化碳等污染物存在严重超标。针对上述这些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副研究员罗茜认为:“氯苯在人体内有积累性,会逐渐损害肝、肾等器官,同时对皮肤和黏膜也具有刺激性。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

长期从事污染土壤修复的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也表示,虽对事件感到震惊,但还应客观、科学地看待此次事件。

“媒体的报道中有提到白血病和淋巴疾病,与污染并不能形成因果联系。”陈同斌解释称,污染在短时间内使人罹患上述两种疾病虽有一定风险,较长时间的暴露才会导致这类疾病。

另据他介绍,事件中提及许多学生出现的皮肤疾病,很可能是由污染引起的亚急性中毒现象,但其中所提及的地下水污染与学生患病之间也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新彪也表示,氯苯、四氯化碳等物质,虽然有毒性,但是与癌症的关联不太密切。因而,学生症状与污染物之间的关联,还有待在分析当地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测定环境浓度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后,才能进一步确定。

毒地“潜伏”并非个案

目前,对于土壤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存在一定的“公众意识缺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董锁成告诉记者,“垃圾围城”带来的生态风险在此事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其中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几十年工业化历程中逐步积累的结果。

“如今很多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方的足够重视。”董锁成告诉记者,我国有600多个城市,其中许多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而如常州污染事件的类似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可能也存在。

土壤修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启堂则表示,因为没有公开的土壤污染信息,类似情况是否为个例很难判断。他强调,正因为各地土壤污染情况没有公开信息,公众,甚至一些建设部门都不清楚污染地块的情况,类似常州污染事件才会带来如此恶劣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土壤污染在所有环境问题中有其特殊性。

“土壤是一个接纳污染物的受体,起到暂时固定和阻止污染物迁移的容器功能,就像垃圾桶一样。但当垃圾桶破损时,污染土壤就变成了污染源。在环境管理中,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陈同斌说。当污染物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一旦进行建筑施工等开挖作业,就会使挥发性污染物泄露到空气中,成为污染源。

土壤污染如何治本

有消息透露,常州事件涉及的污染地块采用了焚烧方法进行修复。对此,陈同斌表示,事件中涉及的受污染土壤的土方量比较大,“用焚烧的方法无法及时烧完”,他强调,“焚烧方法处理污染土壤的能力很有限。处理量大面广的污染土壤时,采用焚烧方法是不可行的。”

“很多人认为将污染土壤烧了或埋了就万事大吉,这暴露出管理部门和公众对土壤修复的难度和科技瓶颈缺乏了解。”陈同斌解释道,即使土壤修复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在工程实践和推广应用中也存在如何施工的问题。

据吴启堂介绍,如今国内在场地修复技术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事实上真正影响土壤修复推进的并非技术因素,而是污染治理的高昂成本。

土壤修复存在重重困难,而面对全国不断暴露出的土壤污染问题,专家透露,许多污染地块采用建生态公园等方法予以简单处理,以“掩盖污染源”。董锁成告诉记者,类似“毒地”修复手段,就像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让公共卫生安全危如累卵。

同时,此次事件中“把关者缺失”问题,也引起专家的热议。

“由于相关部门对‘毒地’的重视不够,把关疏漏最终才将问题汇聚到学校。”董锁成称,对于常隆这一污损地块,做项目调研时就应该进行环评,明确指出其危害,并提出整改方案,相关部门应按照环评报告严格把关。遗憾的是,环评工作的滞后及监督执行的不严格,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中国科学报》 (2016-04-21 第1版 要闻)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71609.html

上一篇:父亲生活影响后代
下一篇:公众理解科学重在信任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2 农绍庄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