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2015年全球碳排放或下降

已有 1781 次阅读 2015-12-9 10: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报讯 根据12月7日发布的一项预测研究,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工业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步入趋平的轨道,甚至可能在今年略有下降。这一令人惊讶的结果为正在法国巴黎进行的旨在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艰难国际谈判注入了一丝希望。

英国诺威奇市东安格利亚大学与非政府组织“全球碳计划”研究人员发现,碳排放量有可能在2015年下降0.6%——这与10年来每年增长2.4%的趋势可谓背道而驰。该项研究将这一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因经济增长放缓及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转移而带来的耗煤量减少所致。

根据这份报告,2014年上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比升幅仅有0.6%,而在2013年和2012年,这一升幅均超过2%。这种减缓趋势预计将在2015年保持下来。今年,源自化石能源使用和工业生产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可能同比减少0.6%。

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东安格利亚大学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Corinne Le Quéré表示:“中国正在努力尝试大规模处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且该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迅猛。”

这一研究结果符合今年早些时候由荷兰环境评估机构和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两项分析结果——它们表明全球碳排放量增长率在2014年显著减缓。

尽管她认为这是令人鼓舞的结果,但Le Quéré警告说,今年更有可能是违背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排放增长趋势的反常的一年。自那时以来,温室气体的积聚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摄氏度,从而加速了海平面上升并扩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2015年全球碳排放量下降的预测基于中国和美国可用的能源消耗数据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预测。相关技术细节发表在12月7日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上。

今年碳排放量的最后结算可能不同于这些预测——初步分析表明,今年碳排放量可能下降1.6%,但实际也可能增加0.5%。

尽管全球经济一直在增长,但由Le Quéré的研究团队进行的2015年碳排放量的预测以及由荷兰环境评估机构和国际能源机构进行的2014年碳排放量的分析,均显示了一种碳排放减缓的不同寻常的模式。之前碳排放量减弱只发生在经济低迷时期,例如苏联解体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而2014年和2015年是经济保持一定增长的年份,如果2015年真的出现降幅,将是首次在全球经济增长保持不错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跌。

2015年的碳排放预测显示,与近些年一样,美国与欧盟的碳排放在持续缓慢地减少。而印度的碳排放量就像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仍在持续上升。

Le Quéré说,自200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保持每年上涨2%至3%的趋势。如果这一排放在近两年都能保持减缓状态,那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整体趋势或许会暂时改变。但短期内,这一排放还不太可能达到峰值,因为许多发展中经济体还须依赖煤炭来满足能源需求,部分工业化国家的减排程度也最多算是“适度”。

Le Quéré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降低到接近零才能实现气候稳定,我们每年仍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仅源自化石能源使用和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约360亿吨,因此要实现该排放量接近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Le Quéré与同事在文章中分析称:“时间会告诉我们令人惊讶的排放量增长中断是暂时的还是朝着稳定排放迈出的第一步。”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它代表了对一种假设——认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受人欢迎的突破。

该报告并没有充分反映与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变化有关的碳排放量,例如今年印度尼西亚燃烧干旱的热带森林以清除农业用地的做法。(赵熙熙)

《中国科学报》 (2015-12-09 第2版 国际)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42069.html

上一篇:二氧化碳升高让南极部分地区变冷
下一篇:基因编辑有望治疗血友病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