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新高考改革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

已有 1952 次阅读 2015-7-16 14: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高考改革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按照新高考方案,浙江省内今年9月上高二的学生都要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此前,有关专家在浙江调查发现是“一片悲观”;有的老师是“极度恐慌”。有人担心,过去社会批判高考最多的是“一考定终生”弊端。但现在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不等的年龄段就要选择喜欢的专业,且与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等同于“一选定终生”,把高考的压力前移,让未成年的高中生作出成年人的选择。

不要认为老师的“极度恐慌”是高考改革起到作用了——让老师不再舒适、安逸,必须应对改革,而要从这种“极度恐慌”中读懂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诸多迹象表明,目前集中于考试科目组合的高考改革,在现实推进中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甚至是必然会出现的——笔者一直认为,如果不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只进行高考科目改革,改革将会是对学生的折腾,基础教育会陷入新的混乱。按照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将按照“3+3”科目组合的总分进行录取,前一个“3”是语、数、外三门,后一个“3”是从物、化、生、史、地、政、技术7门中选3门,学生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浙江将在2017年实行专业平行志愿。

学业水平测试的安排、高考的专业平行志愿、按“3+3”总分进行录取,后一个“3”把等级折合为分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可能结果是,改革的效果与改革的初衷完全背离——浙江高一学生就要确定自己的科目组合,否则难以应对接下来的合格考和等级考——这与防止学生过早选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的改革初衷背离;在高一选科时,就必须确定今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否则有可能影响志愿填报和今后的学业发展——这又与在高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背离;高校分为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强调专业,可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专业选择——这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的教育要求背离。

这些背离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目前浙江的高一、高二学生、家长都处于焦虑之中,虽然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启动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组合自己的科目选择,规划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但是改革要达到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目标依然十分艰难。因为众多学生在选科时,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兴趣。而且,考虑到选科科目是考试时计等级、录取时折合为分数,很多学生就会在揣测其他考生的走向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哪些科目竞争性弱,就选哪一科目,因为科目等级测试时,是按百分位计等级。录取时按分数高低分分计较,加之目前的功利教育影响,因此,选科、学习会被功利化严重扭曲。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录取制度有关。浙江的高考方案重在科目改革,而在录取制度改革上还是维持目前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不管科目组合如何变化,但高考还是按考生的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这一录取方式很难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考生的选择必定是怎样在录取制度中占有优势,就怎么选。

因此,只有改革录取制度,推进招考分离,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根本化解,这就是把高考变为评价考试,语、数、外是基本测试,其他科目是选择性测试,大学在录取时,自主提出科目要求,学生根据大学的要求,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在考试成绩公布后,拿着基础性测试成绩和选择性测试成绩去申请大学,一名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学生可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如此,整个基础教育将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学的科目,而不是受制于最后的录取制度。

这不仅是浙江省高考改革的问题,也是全国版高考改革的问题,是国家和各地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只把改革的重点集中在科目组合上,可以说,新高考所期待的所有改革效应都可能难以得到,很可能轰轰烈烈的改革反而让学生、教师更看不到教育的希望。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5-07-16 第7版 视角)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05841.html

上一篇:主角配角演绎细胞一场戏 科学家尝试破解基因增强子之谜
下一篇:技术改变学术:“数字化学术”的诞生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2 孙华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