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鼓吹“抽烟大智慧”意欲何为

已有 3359 次阅读 2014-7-23 13:26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鼓吹“抽烟大智慧”意欲何为

 

■林新宏

前不久,国内两家电视台先后推出一档专题节目——“抽烟大智慧”。这种“抽烟大智慧”的主角是一款神奇的“净烟器”。发明人某专家把这种“净烟器”的神奇之处说得天花乱坠,活灵活现。

据该专家介绍,这种“净烟器”是以绿茶为主要原料,取其精华制成滤芯安装在烟嘴上。

此外,滤芯中还有绞股蓝、罗汉果、虫草精、金银花、白桑、沙棘等中草药有效成分。用这种“净烟器”抽烟,吸进肺里面的已不是香烟的有害物质,而是可以清肺化痰、有益健康的中草药有效成分。

试问,如果这种“净烟器”确实能够如此神奇,“既解烟瘾,又清毒素”,自然是专家的贡献,烟民的福音,也无愧于“抽烟大智慧”的美誉。但正因为它的作用如此神奇,笔者就越发好奇,稍加细究,细加分析,各种疑问便油然而生。

疑问之一,大势之中逆向行。早在2003年11月,中国就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于2006年正式生效并开始控制吸烟,但多年来收效甚微,国人吸烟率居高不下。我国烟民达3.56亿,遭二手烟危害的人群高达7.38亿。

鉴于控烟禁烟的严峻形势,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同年5月原卫生部出台并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与此同时,全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关于禁烟控烟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在这种情势下鼓吹“抽烟大智慧”,显然为各种控烟禁烟法规的实施制造了障碍,既然用“净烟器”吸烟有益无害,那么,人们还有什么理由控制或禁止吸烟?

疑问之二,抽烟何来“大智慧”。智慧者,乃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人的聪明才智。墨子说过,智慧者治国,国安;不智者治国,国乱。智慧可用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于个人,智慧起码也应该用于修身齐家,成就事业,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和人生大事吧。至于抽烟,乃害己害人之事。

调查显示,吸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0~17.9年。每吸一支烟,则预期寿命减少10.7分钟。抽烟无疑是不明智之举。大凡抽烟上瘾者,最终都会感到后悔和无奈。要摆脱抽烟的危害,只有老老实实戒烟,有何“智慧”甚至“大智慧”可言!

疑问之三,神奇功能令人怀疑。烟草中有尼古丁、丙酮、铝、氨、砷、苯、丁烷、镉、铯、甲醛、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当“净烟器”一一吸收过滤这些物质时,是怎样的工作原理,其神奇功能是如何发挥出来的?是一个物理过程呢,还是一个化学过程?有没有权威部门的鉴定?鉴定证书能否出示一下,以增加“净烟器”神奇功能可信程度,以让烟民能放心地使用。

如果说所有这些都涉及“商业秘密”“有所不便”的话,那么,这项发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以用法律给予保护。

科学是严肃的,科学技术本质要义是关于事物真伪的判断。科学靠确凿的事实说话,靠充分的数据服人。吸烟有害健康尽人皆知,如果专家不能说明“净烟器”滤过毒素的工作原理,拿不出权威部门的鉴定,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个案就信誓旦旦地肯定其“解烟瘾,清毒素”的神奇功能而向广大烟民大肆介绍推销,显然不靠谱,也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疑问之四,变相广告花样新。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就明确规定全面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及赞助,然而烟草商却大打“擦边球”,各种隐性的、变相的烟草广告大行其道。

比如,“利群”的“永远利于群众”、“让心灵去旅行”;“芙蓉王”的“传递价值,成就你我”;“白沙”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黄山”的“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等。这些广告,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偶意深刻,颇能深入人心。

“抽烟大智慧”煞费苦心宣传的神奇“净烟器”,让香烟变得有益无害且更有“味道”了,显然也有变相烟草广告之嫌。在电视台播出“抽烟大智慧”专栏节目后,网上马上就有许多介绍这种神奇“净烟器”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净烟器有效果吗?》的帖子说:“用过一段时间净烟器后,即使不抽烟也不会感到难受”,但紧接着又说,“在吸烟时把净烟器烟嘴插在香烟过滤嘴上就可以,没有一点强制性,烟可以照抽不误”。

真不知道这“净烟器”的发明人和鼓吹者,是在鼓励烟民戒烟还是教唆人们吸烟?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效果却是后者。既然“净烟器”能清毒素,“还你一个健康的心肺”,“还你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过足烟瘾,全然是有益无害,根本就不用戒烟。

笔者的上述疑问,就教于“净烟器”的发明专家,若蒙作答,则烟民幸甚,福祉临矣。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教育研究与督导评估中心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7-23 第5版 医学周刊)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3964.html

上一篇:局部农业改革可再养活30亿人
下一篇:减重神话:给你一个鸡蛋大的胃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3 李宇斌 刘洋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