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李石曾的功绩和局限

已有 2646 次阅读 2014-6-21 21:4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李石曾的功绩和局限

 

■刘晓

【早期留法群体在政治上信念坚定,地位崇高,而蔡元培和李石曾尤其重视教育与学术。】

政府资助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往往是政治与学术结合的产物,这一进程在我国是由留法群体主导实现的。20世纪初,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在法国成立世界社,追随孙中山,通过办报、资助、回国组织等方式襄助革命,奠定了国民党元老地位。辛亥革命胜利后,世界社加入蔡元培、谭熙鸿、汪精卫等人,他们均曾到法国留学,自此留法教育运动开端。早期留法群体在政治上信念坚定,地位崇高,而蔡元培和李石曾尤其重视教育与学术。正是他们主要模仿法国相关制度,成功设立国立研究院和推行大学区制教育改革,作为结果,蔡、李二人分别负责了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

在科研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北平研究院的主持者,院长李石曾和副院长李书华对研究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致而言,李石曾志向高远,长于谋划,喜好探索,但行事率性,用人唯亲。而李书华办事缜密,秉持公正,任劳任怨。北平研究院的成功,是和二人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李书华较好地执行了李石曾的设想,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加以纠正,获得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那么,又该如何评价作为留法派和北平研究院缔造者的李石曾呢?从总体上看,他思想锐进,积极借鉴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但又摆脱不了旧时代的影响。李石曾为晚清重臣、清流派代表人物李鸿藻之子。清流派大多对个人形象和声誉非常珍惜,而李鸿藻门生故旧遍天下。和他们一样,李石曾也极为重视社会声望和人际交往。他自奉简朴,实行素食,发起进德会和社会改良会,终生恪守最严格的进德会戒约,且倡导科学与文化,鼓吹合作,颇有以道德完人自居之意。由此在政学两界长袖善舞,以其社会声望和人脉关系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机构和团体,为弘扬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不辞劳苦。

然而,李石曾囿于传统的用人观念,缺乏现代的管理思维。他任用亲信主持各类机构,这些人也仿效引用私人,造成多个机构的经营、管理、办学等成绩不甚理想。在20世纪30年代初,学界派系倾轧,许多留法派成员被逐出教育界。李氏人马主持的故宫博物院最终授人以柄,被诬以“故宫盗宝案”,多名亲信牵连其中,李本人的社会声望也受到重大打击。北平研究院拟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国学部成为泡影,植物学研究所在天然博物院经营五年的植物园甚至遭到铲除,留法派的事业一度陷于沉寂。

李石曾的科学观是其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思想的一部分。他的科学研究活动和对科学的倡导,应置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理念的框架下理解。法国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国家,对于怀抱着改变中国社会理想的李石曾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是对法国文化推崇备至。不同于职业科学家,李石曾更多的精力用于从事革命和社会活动,他对科学的理解和受到的训练又是有限的,现实中往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重新阐释科学概念。如他对拉马克遗传学说的理解,立即将其与社会关系中的互助合作和无政府主义的互助理念联系起来;通过对大豆的研究,则迅速转向无政府主义的素食实践以及豆腐公司的招工和俭学等。这些片面观念导致他对日益职业化的科学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李石曾的功绩在于促成了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实现了国立研究机构的建立,但他对科学活动的组织和体制设计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科学体制化的主流,如早期人地部、文艺部的设置,后期学术会议会员的推举等,在学界获得的评价都不高。反观中央研究院体制的完善,更多地是在评议会等职业科学家共同体的努力下实现的。

在体制探索和科学研究之外,不可忽视北平研究院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北平研究院聘任的研究员大多有10年的留学经历,他们对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绝非浅尝辄止。以李石曾为例,他不仅接触到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还出入上流社会沙龙,与无政府主义者过从甚密。由此,李石曾按百科全书的学科划分理念设置北平研究院的早期机构。效仿百科全书派的工作,北平研究院设有专门的出版部,致力科学的宣传与普及。设立海外人地部,派专人到法国译介相关作品。

北平研究院的科学家群体无政府主义色彩浓厚,行事不羁,李石曾、吴稚晖、朱洗、毕修勺等人都是坚定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和宣传者。北平研究院设有自治实验村事务所,在北平西山一带开展合作社等社会实验研究,开我国乡村教育与建设之先河。而且,作为更为庞大的百科全书——世界社体系下的一环,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故宫博物院、天然博物院、农工银行、中国国际图书馆、世界书局等形形色色机构开展合作,成为法国文化思潮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重要机构。

《中国科学报》 (2014-06-20 第19版 作品)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05404.html

上一篇:基因专利“反对者”西蒙切利
下一篇:苔藓搭上鸟儿便车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