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9日讯(记者潘希 见习记者王珊)“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社会不良行为开始涌现,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今天在京举行“科学评估与科研诚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直言。
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研讨会重点讨论科学评估在促进创新文化、科研诚信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国际科联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主席Leiv K.Sydnes、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以及来自中国、巴西、南非等国的科学家及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参与了讨论。
“评价机制会影响科研诚信,论文的数量导向而不是质量导向必然会造成一些不良行为,不公平的科研分配也会导致投机行为的产生。”张亚平认为,好的评价机制需要有利的科研环境,好的环境将会为好的评价标准提供保护性措施。
张亚平说,近年来中科院的科研产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在评价机制上,中科院在重大项目的评估上强调同行评议,评价重在看研究是否有显著贡献,并且体现中科院的战略地位。
杨卫认为,关于学术生态健康的争论一直存在,最困扰中国基础研究的是诚信的缺乏,这让中国的学术声望受到伤害,并且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评估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增加学术产出,但也会导致学术生态的下滑。”
“在过去的14年中,基金委有一些积极有效的审查措施,使科研项目申请中的不端行为下降了70%。”杨卫说。
各国科技界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科学家如何对科研工作负责、对科技界的同行负责、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负责。陈章良说,解决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也需要更加密切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智力和道义上相互支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14-04-10 第1版 要闻)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腾讯微博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83553.html
上一篇:
3D模型帮科学家研究恐龙足迹下一篇:
学分互认缘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