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吴希明:鹰击长空展英姿

已有 2269 次阅读 2014-3-15 11:0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吴希明:鹰击长空展英姿


 
■薛坤
 
对吴希明来说,科研工作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因为“任务就摆在你面前,只有去做这一条路”。
 
历史会记住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刻。
 
2012年11月11日10点10分,一架直-10武装直升机进入珠海三灶机场上空,进行了20分钟的飞行表演预演。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先进武装直升机,弥补了中国在超低空领域没有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空白。世界为之震惊!
 
在举国欢庆的时刻,有谁会留意到,有这样一支团队和这样一个人,即被誉为“中国直升机摇篮”的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直-10型号的总设计师——吴希明。
 
他们是隐于热闹场景背后,默默为这一壮举奉献智慧和挥洒汗水的幕后英雄。
 
鹏程万里展才智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头顶这片蓝天充满了无限地遐想,浩渺的蓝天里似乎总有一幅壮景,牵引着人类探索的步伐。百年航空,群星灿烂,直升机的发明和创造是人类航空史的辉煌一章。
 
直升机的发明比飞机稍晚,以其能够垂直起降、具有独特的悬停功能和贴地各向自由作业能力,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我国复杂的地貌和地缘环境下,直升机无论在军事领域还是服务国民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我国直升机事业的萌芽、发展,1969年,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应运而生。自建成以来,一直秉承“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推动直升机产业发展”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直升机研发机构,如今形成“天津—景德镇”两地研发格局。近年来,研究所立足自主创新,攻克了一系列直升机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30多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00余项(次)。直升机所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为“中国直升机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直升机摇篮”。
 
吴希明于1981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专业,由此开启了他与蓝天事业一生难舍的情缘。毕业后,他义无反顾扎进当时位于三线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从普通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干就是近30年。
 
近30年披荆斩棘,近30年风雨兼程。何其幸运,在直升机所这样一个“直升机梦想的摇篮”里,吴希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图强,走出了一条继承与创新并进的特色之路。其间,他参与了几乎所有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他带领同事一起开创了中国直升机研制“探索一代、预研一代、设计一代、生产一代”多型号并驾齐驱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直升机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飞跃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直升机所,吴希明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最让他获益匪浅的是直升机所那股子“矢志航空,代代相承”的优良传统,正是带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才让吴希明及其团队在之后的蓝天探索中施展才智,摘取一个又一个重要果实。
 
锻造超低空“杀手”
 
2001年,年仅38岁的吴希明担任直升机所总设计师,成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在此之前,通过长期坚实的沉淀,他在直升机型号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武装直升机被誉为“超低空空中杀手”“坦克终结者”“树梢高度的威慑力量”。被誉为“霹雳火”的直-10就是一款这样的武装直升机,其综合性能可与美国主力机种“阿帕奇”、法国“欧洲虎”相媲美。
 
直升机所先后研制了40多型直升机。1985年,13吨级直-8运输型直升机首飞成功,此后又相继研制了直-9W、直-11等型号。上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直-8、直-9和直-11三大系列,并开始了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融入直升机所发展的各阶段历程,吴希明用他对于直升机事业的坚定和执着,收获了人生的成长。
 
20世纪80年代末期,直升机所研制轻型的直-11军民通用直升机。当时,所里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计算机辅助设备,但是没人会用。时任总体组设计员的吴希明负责直升机气动外形的设计,新婚不久的他为了攻下这道难关,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机房。一百多天内,他废寝忘食,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经过艰苦摸索,终于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型号全机理论外形设计。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开辟了直升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为加速型号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升机所承担了直-10的研制任务。与以往的型号不同,直-10的研制是一个高难度挑战,它要求在没有任何参考样机的条件下完全自主、高要求地进行研制,而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全面薄弱”。彼时,在各方面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吴希明被委以重任,担任该型号总师,由此开启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攻坚旅程”。
 
作为直-10总师,吴希明在被寄予厚望的同时,同样承担着压力。直-10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历经12年,在没有前路可循的情况下,他带领科研人员突破了总体、气动、结构、隐身、抗弹、耐坠、信息化、作战一体化、综合优化设计、三大动部件地面联合试验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直升机研制的全面自主创新。
 
“追求卓越、迎难而上”是吴希明带领下的直-10科研团队的生动写照,这一点在直-10的优越性能上就能直接体现: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攻击直升机,是陆军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重要装备,是陆军航空兵的主战机种,以战场火力支援为主要使命任务,配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超低空机动性能;可配挂多种对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具备昼夜间作战能力;人机工效好,可靠性、维修性高,保障资源完整先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谁又了解光环背后的艰辛?在型号研制任务最艰难的两年里,吴希明仅在国庆节和大年初一休息了两天;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曾经连续工作三天两夜;为了协调解决型号问题,他曾一周之内四次奔赴外地。办公室、会议室、试验试飞的现场以及候车室、飞机上、宾馆里,处处有他的身影……凭借一股子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他硬是带领团队翻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个个难题。
 
然而,回想起那段历程,吴希明却总也想不起其“艰难”所在,对他来说科研工作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对此他如是解释:“任务就摆在你面前,你只有去做这一条路。科研人员不应该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是途径和方法对不对的问题,将难题分解,一步步走下去才是出路。”
 
直-10试飞成功的那一刻,素来以“硬汉”出名的吴希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泪水中饱含了喜悦、骄傲与自豪。直-10的诞生,使我国直升机整体研发能力向前跨越了20年,全面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跟踪研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为一系列后续重点型号的井喷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直升机技术和产业发展因此开创了崭新局面。
 
梦想浇灌未来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我从来不认为单靠我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功,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说到成绩,从始至终,吴希明都将功劳归于“大家”。
 
据吴希明介绍,直-10涉及的方方面面是之前任何一个型号没有遇到过的,除了航空之外,电子、兵器、航天还有民营企业等参与其中,跨了好几个行业,且相关基础都很薄弱,除了航空基础薄弱但尚有所涉及之外,其他行业基本上没有直升机的概念。
 
作为总设计师,吴希明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这些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运筹协调,统一运转起来。而最让他感动的是,无论哪一方面力量,大家都能做到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而甘于奉献。
 
吴希明说,作为一个团队,敬业最重要。对于这种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举了个例子。航空工业基本上执行“6·11”工作制,即一天工作11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
 
“但忙起来我们经常是七天都在干活。”吴希明笑着说。直升机所的办公大楼,每天晚上十点之前都有人在办公室干活,而且都是自愿的,没有人提任何要求。在战争年代,爱国者可以策马扬鞭,报效祖国;而在和平年代,“直升机人”在祖国蓝天同样能追逐这样的梦想。
 
吴希明认真负责,运筹帷幄的总设计师风采让每一位合作者心悦诚服。作为一名总设计师,他总是力求让自己深入了解项目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工艺、航电、武器、噪声、隐身、人机功效等,运筹帷幄实现直-10的最佳性能;而对于设计产品,他往往不满足于当下性能的先进性,而是对未来技术趋势作出预判,“站高方能望远”。
 
吴希明亲近下属、团结下属,为每一个人前途负责的关爱之情进驻了每个队员心里。他鼓励团队成员在会中畅所欲言,他说“科研工作没有大小,只有对错,争辩得越详细工作越好”;他经常亲自指导年轻人工作,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型号完成后,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的直升机专业人才成长起来,成为直升机事业的新生力量。
 
凭借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吴希明将大家感召在一起。而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在奉献,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
 
《中国科学报》 (2014-03-14 第11版    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76152.html

上一篇:马航失联事件:专业心理援助刻不容缓
下一篇:激活对大自然的爱意
收藏 IP: 106.49.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