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博文

纪念我的恩师于连生教授

已有 5893 次阅读 2016-2-26 15: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 于连生

纪念我的恩师于连生教授

姜文来

 

2016225日晚上,师兄王献恩打来电话,告诉我恩师于连生教授已经于2016225日凌晨与世长辞。24日晚上于老师正常就寝,等凌晨保姆来照顾他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安然地睡去了,遗容安详,没有任何痛苦的神情。听到这个消息后,无比震惊,恩师就这样没有给徒弟留下任何遗言就驾鹤西游了。

恩师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记得考吉林大学硕士,正是1989年,那时候正是市场经济风起,学生们想读研究生的热情不高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正是当时的学术和市场的真实写照。我当时的考分并不是第一,于老师的招生名额已经满了。我给于老师写信,谈学术与市场的关系,于老师读了我这封信,和学校招生部门联系,决定扩招一名。在于老师的努力下,我实现了去吉林大学环境学系的读硕士梦想,如果没有于老师的关爱,我至今的命运如何,真的不知道。

进入吉林大学读硕士,于教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在做论文阶段一段时间,一周一汇报,督促我们学业上进,在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学业有了长足发展,顺利地完成了硕士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

在求学期间,于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对环境学知识掌握很有限,他指导我应该看什么书,在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地补上了环境学课程的“短腿”。于老师给我压担子,直接参与“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课题,此课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金昌教授主持的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我们负责“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子课题,由此我与水结缘,走进了水研究的世界。是恩师将我带到了这个天地。我将于老师的“模糊数学”思想应用于课题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出版了著作《水资源价值论》,在该书的扉页上注明“将此书敬献给于连生教授”。我在水方面能取得一点成绩,都有赖于于老师的栽培。

我清楚地记得在在即将毕业离校的时候,于老师请我们到长春南湖游玩,还请我们学生吃饭,在船上留下了我们一路欢笑,于老师完全融入我们之中,我们玩得很尽兴。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笑谈。于老师拿起一个鸡翅给我,希望我飞的更高,更远,我现今还历历在目。

毕业了,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和于老师的联系一直没有断,我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和于老师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和杨老师(于老师夫人)经常给我们发邮件,告诉我们各种事情,带我们周游世界。每次收到于老师的邮件,都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师生的心更近了。

如今,于老师驾鹤西游,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导师,好长辈。人生遇到如此好导师,是我的福气。

于老师一路走好。


 于连生教授简介

 于连生教授,1936年10月生人,辽宁大连人。195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模糊集合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造诣较深。在基本理论上,首次提出模糊聚类最大矩阵元原理和环境模糊系统理论。在应用方法上,首次提出模糊系统分析方法和中长期环境战略模糊决策方法。在学术思想上,提出环境中模糊性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和解决环境问题除了运用现代三大科学理论外,还应当运用模糊论的“四论合一”的学术思想,并以环境模糊信息系统控制论为主题开展研究。临近退修承担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形态及应用开展研究,并首次提出自然资源功能价值理论和首次以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完善自然资源的价值形态,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共取得获奖成果10余项,省部级以上鉴定和评审的成果10余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是吉林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于连生教授曾任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吉林省环境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日环境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学会副理事长。




和于老师合影,右为于老师

和杨老师(中间)、于老师(右)合影



于老师80大寿寿宴和弟子们在一起

于老师80大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2-958802.html

上一篇:诚实认错有什么不好?
下一篇:“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农业发展的“六重”值得期待
收藏 IP: 159.226.205.*| 热度|

3 刘旭霞 唐久英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