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来
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的通报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2.4%,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2月10日《京华时报》)
在空气污染频繁发生地区,民众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窗外有没有雾霾,有没有空气污染。即使没有雾霾只有阴天,也会认为是雾霾,在民众的心中,阴天也成为雾霾天,尽管冤枉了阴天,但由于雾霾肆虐将人们搞得草木皆兵,怨不得民众武断和不明是非。空气污染成为民众关注的头等大事,不能不引起格外的关注。笔者看到《去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转好》的新闻标题,颇感兴趣,也甚感欣慰,但仔细研读起来,虽然空气质量和去年相比有所好转,不仅丝毫高兴起来,而且有些愁容满面,心中突然涌现这句话,如此空气质量如何是好?!
京津冀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其空气质量在全国却名列黑榜榜首,让人有些不能接受。2015年受污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发生多次污染程度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12月该区域先后出现5次明显重污染过程,保定、衡水市一度出现连续8天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北京发出的空气质量红色预警令世界震惊,其影响远远超出环境问题的本身,甚至波及到中国国际形象,出国老外的话题总自觉或不自觉地谈到北京的空气,着实让人有些尴尬,有些脸面挂不住。
环保部的数据表明空气质量好转,说明我们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值得欣慰的,给我们很大信心,也给我们很大启示:只要高度重视并认认真真地治理空气污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克服不了的“环保病”。但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一丝骄傲的资本,我们必须深刻地体认到,我们的空气污染还十分严重,达到碧水蓝天目标还任重道远。京津冀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只为191天,占全年天数的52.4%,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才263天,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为72.1%,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只有186天,占全年天数的51%。京津冀全年接近一半天数空气质量不达标,民众生活在接近1/2的空气污染天数里,呼吸污浊的空气,这是一件很令人不安的事实,还必须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大幅度提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民众的幸福生活提供优质的空气保障。
数字能准确地描述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于科技工作者容易接受和消化这些数字,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而言,更多的是靠感觉。全年空气平均质量再好,如果连续遇到雾霾天气,给民众的感觉就是空气质量没有变好,还在污染之中。空气质量好坏并不完全决定于平均数,而是决定于污染的天数、污染的轻重和连续污染的次数与天数,被平均好的空气质量数据对群众而言缺乏说服力,空气污染天数的减少特别是严重连续污染天数的大幅度降低才让民众更容易体认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治理空气污染,重点治理严重污染这个短板更为重要。
连续严重污染天气是污染物过量排放和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待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无法治理,只能“听天由命”,我们能够做到的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极端不利天气情况下也能承受水平,就不会造成污染,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空气污染好转是一个持续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空气质量立即变好,只要持续的变好,空气质量满足我们需求就有希望,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优质空气保障才能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