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来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出炉,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6次聚焦“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覆盖面很多,其中最集中涉及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包括两个方面,即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及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集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综合经济社会系统,它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户生活污水处理靠蒸发、生活垃圾靠风吹、厕所臭味满村飘等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较普遍存在,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非常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更涉及农村美,没有乡村的美丽,就没有美丽的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行动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这是给广大农民送上的“红包”,一定会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让我们看到了美丽农村的光明前景,必将助推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不健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我国长期注重农村的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很大关系。农村环境保护欠账很多,缺乏农村适宜的环境保护技术和简单易行、高效、成本低、可持续强的环境保护设施,河水污染、河道堵塞等现象见怪不怪。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水源和耕地、破坏生物链、扰乱生态系统,对食品安全也构成潜在威胁;畜牧业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缺乏有效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农用地膜等白色污染不仅污染土壤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视觉的污染,增添了农村“脏乱差”的印记,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直面农村面临的关键环节问题,整体推进,对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通过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有利于让农民生活在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地目标的实现。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方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在大力发展高质量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重拳整治环境污染,护好绿水青山,守好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农村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抉择,同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立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理念,消除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保护次之的理念顺序。同等重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短板,消除农村环保监管“真空”或者“半真空”状态,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度纳入领导考核体系,让地方书记、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切实高度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并且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地生根。
其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的管护更要长效,让其持续发挥作用,避免环境基础设施用一段时间就废弃,“热一阵子”就被打入冷宫,加强基层环境设施管理能力,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第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农民的“土办法”和智慧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治理、如何发展多听农民的意见,建立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尊重农民的意愿,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2019年,是祖国70华诞,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要将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本文发表于 2019年3月9日《黄河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