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演替是历史的必然
姜文来
每到春节,总有一部分人感觉年味不足,没有过去的年味,对曾经的年味回味无穷,念念不忘,仿佛过去的年味是陈年老酿,越久越浓。
现在真的不如过去年味足吗?看好多文章,都追寻过去的年味,认为现在年味远远未及过去的年味。我在思考,为什么总有些人觉得现在的年味不足?
先看一下是谁总说年味不足。细心观察,说年味不足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他们有过去年味的体验,和如今年味对比,就觉得现在年味不如曾经。说句冒昧的话,等这批中老年人百年之后,诉说年味不足的人就大为减少。现在年轻人并没有多少人感觉年味不足,因为他们不曾体会过去的年味是什么,现实的年味就是他们认知的年味,过年本该如此是他们的普遍认同。总说年味不足,说明一个事实:你已经老了,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停留在你追忆的年味年代。
感觉年味不足,与过年的节奏感缺乏有很大关系。在过去,过了农历腊月初八(简称腊八)就开始准备过年,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随着除夕的临近,每天与除夕相关的活动更是紧锣密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等等。如今过年早已经没有这节奏,糖花粘是送灶神,现在年轻人有多少供灶神的,根本不相信那一套;扫房子也不一定在二十四进行,平时家里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磨豆腐更不用提了,连石磨都很难找到,何况现在工业化社会,豆腐品种多样,市场供应充足,根本不需要费劲去拉磨做豆腐;炖羊肉平常想吃就吃,不需要在这一天准备,何况现在的观念早早炖下的羊肉除夕吃也不新鲜;发面、蒸馒头,年轻人几乎都不会,都买现成的,便宜而质量上乘。过去老祖宗遵循的过年节奏感,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形势。现在准备过年,所需要的物品几乎一天备齐,甚至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搞定,没有了过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的节奏感,过年的铺垫几乎没有了,过去的年味自然就淡了许多纯属正常现象。
感觉年味不足,与生活富裕也有很大关系。过去物质匮乏,平时也难得有好吃的,好穿的,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食物,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一年省吃俭用,都在过年这几天释放消费能力。我小时候家里生活并不富裕,过年买鞭炮的钱几乎靠自己积攒,平时发现的碎铜废铁、破绳头子、胶鞋底子、杀猪的猪毛等等,凡是能换钱的,我都收集起来年底去卖给收购站,将卖得的钱购买过年的鞭炮,拿到鞭炮时喜悦的心情一直到现在还残存在我的记忆里,感觉很幸福,很知足,放鞭炮时感觉有滋有味,因为我知道鞭炮获得不容易,鞭一个一个地放,哪像现在想买鞭炮可以买成千上万个(允许燃放鞭炮地区),鞭燃放起来都是成挂的,真是天壤之别。现在生活富裕了,想吃什么平时都能买得到,能及时满足,人们对衣食的欲望不那么强烈,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物质短缺年代吃的东西香,这和明太祖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传说所表达的道理一样,年味不足就是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没有饥饿感,难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年味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逐渐演替,新的年味代替旧的年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物质供不应求的年味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年味,团聚、春晚、旅游、休闲、看片等等是现代人过年的方式,就是现代的年味。我们不要去追求物质匮乏年代的年味,追寻记忆中年味只能让人对现代年味失望,我们要积极继承过去年味的精华,积极适应、发展和创造新时代年味,这样过年才过得更有滋有味,仅靠“老古董”年味支撑不起现代年味,会失去获得感和幸福感,古老年味与现代年味融合才是更幸福的年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