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夜光杯》里看到孙钧先生逝世消息后的几天,就出发去南边旅游了。
一路奔波,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跨越大桥,穿过隧道,在涠洲岛鳄鱼山公园观赏完火山口,以及奇特的海蚀地貌的景观后,寻得一把椅子坐定,面朝大海,看碧波万顷,渔帆点点。虽说退休多年,岁月静好,那一刻心里却涌上了惜别孙钧先生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
有幸与孙钧先生有交集,是2006年协助钟万勰、程耿东先生召集举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论坛(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时,掺了一点自我的小心思。四叔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浙江大学毕业实践时想在上海参与隧道建设,而在当时是一项神秘的新技术,由此政审费了好大的功夫,而孙钧先生正是担任上海第一条黄浦江越江打浦路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专家。以后家就住在那隧道口附近,那块风水宝地,耸立有一座“中国隧道纪念碑——源点”城市雕塑,常徜徉在这座丰碑前缅怀、敬佩我所见过的前辈们,也常成为在四叔跟前有了不多的“炫富”谈资。
孙钧先生欣然应约来了,不仅有长长署名的文稿,还有好几位取得杰出成就的青年才俊。记得那天他发言的主题里就有“中国的隧道建设需要承上启下的人才梯队”。隧道作为一项全新技术,是提升人们出行“自由”度的服务和创新。新技术普及,人才辈出,既是隧道技术开发的“源点”,也是犹如就在身边“火山口”喷发出来的炽热岩浆,泄地奔流。新技术造福人类,出行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前人如孙钧先生们的付出和智慧,如今的江湖,人类开始从体力、机械力、互联力格局中得以解放,人工智能(AI)将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终于如期而来。
那是一场群英荟聚、创新发展的论坛,是一场贴近新兴软件产业从理论立项、市场需求、行业能力到实践路线的大讨论,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863软件园,那些天,空气里飘荡着随着时间沉淀、技术更迭的自由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气势。
那些天,几乎每一位与会的,在心里都超越了自己专业能力和社会地位,都在反思专业、行业,以及新兴产业在市场里的价值。好多好多专家学者闻讯而来,边远郊区接待能力有限,情急之际,把工作人员的住宿房间都腾出来。记得纷至沓来的人中间,有第二年当选院士的浙江大学谭建荣,有深耕行业多年的华中科技大学陈立平……汇聚一堂,都在了解、关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都在细细琢磨着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每个事件、细节。或许有些事情已经超越了一个人有限的个人能力或专业兴趣,无疑,大家都希望自己在这场为自己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奋力可行的事情。
好多年过去了,依然有人,熟识的、陌生的……时常还有人在打听、了解那些日子和那些江湖。穿越了时空,产生了共鸣,或许这就是属于这个未来产业的魅力和个人兴趣、喜好、事业的衷情,如今看来,以往的那些努力和付出,在不经意间已经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话说刚学会智能手机,可有人开始在玩虚拟现实了,承上启下的一代又一代人。每个年代都有坎坷,但都有其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
优雅地老去是一种幸福,江湖能再次见面,何尝不是一种褒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