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王振义的重大发现

已有 1403 次阅读 2023-9-14 10: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振义的重大发现

急性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性疾病,生存期短,常令人谈之色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又是其中最凶险、病程发展迅速、早期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早期死亡率超过90%。该病大多数是青壮年,常常一周之内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真的是人间悲剧。

1980年5月,美国Breitman等人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13-顺维甲酸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同年12月G Shklar等报道接受13-顺维甲酸的实验动物叙利亚仓鼠白血病形成更慢血细胞分化更好。1983年,Flynn(与)用13-顺维甲酸转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癌细胞成功。受这些研究启发,王振义想做同样的实验。但当时国内没有13-顺式维甲酸,进口又非常昂贵。但国内厂家能够合成出全反式维甲酸,价格低廉。于是王振义大胆决定采取全反式维甲酸进修实验,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将早幼粒细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效果远远强于美国人报道的13-顺维甲酸。

       1986年5月,一个5岁大的女童不幸罹患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生命垂危,院方已经多次发出了病危通知。王振义得知小女孩的病情后,马上想到了自己正在研究的全反式维甲酸。既然小女孩必死无疑,何不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一次尝试?绝望父母听到王振义提出的新的治疗方法后,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求求你们救救我们可怜的孩子吧!”。在征得家长同意后,王振义决定给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经过治疗这个孩子从病死神的地狱慢慢恢复了康复了,这是一个最幸运的女孩,名字叫严怡君,至今仍然健康的活着。是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给予了她第二次生命。同时也使后来成千上万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了生的希望。随后王振义又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4例患者,23例得到了完全缓解(另一例加用化疗也缓解),完全缓解率高达90%以上。

      1988年10月,王振义《血液》发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引起国际医学界广泛重视,先后被《自然》《科学》《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引证,是我国被国外引用次数最多 的论文之一。

      1991年,王振义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会议,共有200多人参加。大家一致认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药效是肯定的。会后,王振义等将全国各地400余例使用全反式维甲酸之后的完全缓解率以及治疗的效果统计出来,结果完全缓解率达到85%。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获得了很好的疗效,CR 率(完全缓解比率)为80%~86%,历史性的改变了APL的治疗!由死亡率90%转变为生存率80%以上,这在癌症治疗历史上是一个革命性贡献!

  奇怪的是王振义的这个重大发现似乎并没有得到其应有地位,被认为只是13顺式维甲酸的自然而然的实验进程。全反式维甲酸是顺式维甲酸的同分异构体,13-顺式维甲酸的实验并不一定导致全反式维甲酸的发现。从1980年5月13-顺式维甲酸的实验到1988年8月王振义报道全反式维甲酸,8年多时间除了王振义外全世界没有一个想到用全反式维甲酸做细胞动物和临床实验的。科学往往就是一张白纸,当捅破之后一切都很明朗,原来这么简单!但在捅破之前却是完全黑暗的,秘密往往就藏在其中。假如没有王振义说不定人类永远也发现不了全反式维甲酸。以此评价,我们可能低估了王振义的科学贡献。

参考文献

  1.  Breitman TR, Selonick SE, Collins SJ.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 (HL-60) by retinoic acid.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0 May;77(5):2936-40. doi: 10.1073/pnas.77.5.2936. PMID: 6930676; PMCID: PMC349521.

  2. Flynn PJ, Miller WJ, Weisdorf DJ, Arthur DC, Brunning R, Branda RF.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observations. Blood. 1983 Dec;62(6):1211-7. PMID: 6580050.

  3. Shklar G, Flynn E, Szabo G, Marefat P. Retinoid inhibition of experimental lingual carcinogenesis: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s. J Natl Cancer Inst. 1980 Dec;65(6):1307-16. PMID: 6776329.

  4. Huang ME, Ye YC, Chen SR, Chai JR, Lu JX, Zhoa L, Gu LJ, Wang ZY.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1988 Aug;72(2):567-72. PMID: 316529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402579.html

上一篇:寻找智力的痕迹
下一篇:[转载]面对复杂的现象,经济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收藏 IP: 111.33.25.*|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