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破除唯SCI,树立原创第一 精选

已有 8191 次阅读 2020-2-29 07: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破除唯SCI,树立原创第一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出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可能会打破既往多发SCI从而快速晋升的跟风科研模式。破除了SCI,有破必有立,否则就会无所适从。破除SCI,立什么?答案是树立原创。鉴于原创的重要性,我国要想打造成创新型国家,应该大力倡导“原创第一”!

1.原创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贡献

民以食为天,数百万年来人类一直面对粮食缺乏的威胁。我国历代大饥荒常常“饿殍遍野,赤地千里”,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死亡达300万人!我国土地资源只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饥荒终结主要得益于原创的科学研究。我国六十年代之后出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小麦专家李振声,蔬菜专家方智远,畜牧专家张子仪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原创研究为我国粮食蔬菜肉食等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仅仅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的杂交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95年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截至2012年,增产20多亿公斤。

原创对人类的贡献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威廉·伦琴(Wilhelm R ntgen)发现X射线,对于疾病的诊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理论,使得大批病原体被发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的生命。

 2.原创会给国家带来巨大荣誉

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巨大的荣誉。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实现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屠呦呦的获奖再一次刷新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捍卫了国人的自尊,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这是我国的骄傲,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声誉。世界各国都以得到诺贝尔奖为骄傲。美国在诺奖方面一面独大,已经获得自然科学382个,差不多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居于亚军的是英国133个,亚洲第一的是日本28个。而我国只有区区一个,那就是屠呦呦的青蒿素。我国在这方面的具有巨大的空间,只要我们在原创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就会为人类科学研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3. 原创给人类提供新思想

原创给人类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新思想。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他提出了日心说的新思想,打破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新思想,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新思想,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诱发了此后的工业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新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看得见的手”的新思想,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人类在经济方面的运行更加合理。

大量的原创给人类方方面面提供了新思想,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也极大丰富人类的思想

4. 科研制度要适应原创

这次的教育部科技部出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给原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科研制度在跟风和原创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能够持续不断地斩获诺贝尔奖,那一定自有其内在原因。只有强大系统性的制度保驾护航,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可以问鼎诺奖的科研成果。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常年颗粒无收或偶尔获奖,那这个国家的科研制度和一定存在问题。改革就是改变哪些阻遏科研的东西。要促进原创涌现,就必然会涉及一些制度的变革,破四唯就是一个重要举措。这也正是科研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对习惯于跟风,习惯于SCI的的既往模式者可能很不适,但不改革国家怎么出原创呢?诺奖实质是一种奖励制度,这一奖项的一些具体作法很值得我们进行奖励时借鉴。诺奖候选人无需个人提交申报材料,由诺奖委员会邀请的专家提名,然后再由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委员会从候选人中进行筛选。获奖者本人不得提名,相关信息要保密50年。这些做法可以避免拉关系,又不打扰工作。相比之下,我国的诸多奖励大都有参评者提交申报材料产生了许多腐败。

5. 科研制度要优待原创者

众所周知,原创研究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其过程非常漫长,不但要耗费大量精力,还需要具有牺牲和冒险精神。而且原创常常伴随的是失败,许多科学研究即便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做出些许发现,但这恰是原创科学精神的真谛。没有99%的失败就没有1%的成功。没有默默无闻的投入和铺垫,就不可能出现一流的原创成果。袁隆平1960年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受此启发联想到杂交水稻实验,直到1971年才研究出结果。袁隆平是我国最顶尖的研究者,竟然做了了11年才成功。中间还多亏助手李必湖偶然发现野败,否则就有可能彻底失败了。

袁隆平1966年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直到1977才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期间11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难道袁隆平这11年就没有资格晋升职称吗?再看看屠呦呦,1962年发表《中药鑑别經驗的学习心得》,1979年发表《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期间17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这17年就没有晋升资格吗?

上述情况可知,有了原创就发表,为人类增长知识。没有原创成果就不发表,不能像SCI那样,为论文而发论文,凑凑数晋升职称。对于进行原创研究人员,应该以研究内容为依据,只要他们进行了原创实验,就应该按部就班,到晋升时间就晋升。包括他们没有任何论文,也应该晋升,让原创研究人员有一个稳定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让他们生活无忧,让他们安心进行实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更多人员从事原创研究,才能使我国原创更多呈现出来。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220951.html

上一篇:SCI终于要降温了
下一篇:我国17世纪中期已经具备研究微生物条件
收藏 IP: 220.115.239.*| 热度|

33 范振英 季丹 郑永军 秦四清 彭真明 薛泉宏 范会勇 梁洪泽 赵斌 宋威 刘立 张培昆 张红光 黄永义 郁志勇 杨正瓴 舒红 高峡 毛善成 彭振华 吕洪波 许培扬 叶建军 晏成和 姚远 李剑超 高江勇 高友鹤 黄玉源 李晓涛 农绍庄 王洪吉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