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90%的拒稿率为什么成就不了好期刊 精选

已有 30922 次阅读 2015-2-2 13: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90%的拒稿率为什么成就不了好期刊

喻海良,2015-02-02

老板上个礼拜告诉我,他明天将出差。也因此,今天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给我返回一篇论文的“修改回复”的建议。最近一篇论文处于修改期间,我是第一作者,共同作者一共8人。这一次有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非常苛刻。也因此,为了回答他的问题,我写了将近10页得答辩回复(一共12页)。由于担心修改后依然遭遇“拒稿”,我自己修改完稿件后,把修改说明、论文发给了所有作者。我们8个合作者,资历最浅的我是第二,其他好几位教授、副教授。然而,除了一人直接回复没有问题之外,所有的老师都返回了意见,尽可能减少“mistake”。

在澳洲,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家做学术都非常认真,基本上不存在导师“放手不管”的事情,也不会存在学生“越级不报”的事情。所以,大家的稿件被拒稿率是非常低的。我也留意过一些国际知名期刊的拒稿率,很多都在70%左右。比如国际一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的拒稿率为69%Minerals Engineering的拒稿率为67%。似乎都不是高的吓人的,至少没有某些国内期刊的拒稿率高。最近一个朋友收到某国内期刊的“拒稿信”,内容很简单,大概内容是:“目前该期刊的拒稿率超过90%,由于你们的稿件与本刊之前发表过的论文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直接拒稿。”我相信这份期刊的拒稿率超过90%是真的,而且,国内很多一级学会和SCI源期刊的拒稿率都超过90%。然而,这里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绝大部分期刊的影响力较弱。

鉴于这一个问题,接着梅志平老师在博文《关于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思考》中提到的内容,思考一下90%的拒稿率为什么成就不了好期刊?下面我也跟着梅老师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够让一些期刊编辑部看到:

1)审稿人存在较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基本上都是“知名教授”,这些人出来审稿,怎么会存在问题呢?说良心话,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些“知名教授”身上。国内绝大部分知名教授都非常忙,除了那些非常敬业的审稿人之外,也有一部分人在审理稿件时非常随便,花上半小时就审完一篇稿件。更有一些人,直接让他的“低年级”博士生代为审稿。显然,这样的审稿是非常“主观的”。相反,现在国际主流期刊的审稿人,基本上都是由知名教授担任学术编辑,而邀请科研一线的人员担任审稿人。这里定义的科研一线的人员,通常都是近年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人员。对于一线科研人员,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较真”的。昨天我刚刚审了一篇稿件,为了审好论文,我特意去Google查询是否想关内容是否已经有过发表。我相信一个人的“见识最广”,也没有数据库好使。

2)论文的篇幅存在很大问题。个人觉得这一点是制约中国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国外绝大部分期刊(Letters除外),都是允许作者写10页左右的论文的(排版后)。然而,国内有一部分期刊则要求论文篇幅在6页左右。说实话,这样的篇幅能够出版的信息是太少了。也因此,很多论文其实都不应该称为论文,而应该称为“实验报道”,缺乏讨论。由于现在知识信息爆炸,如果只是一般的结果报道,自然不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我自己现在每天都在看文献,对于一篇论文,最吸引我的主要是三个部分:摘要、前言、讨论。看摘要,主要是知道论文大概做了什么,是不是值得认真去看文章内容。看前言主要是让自己知道更多的背景知识,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做一个研究。看讨论是知道他的结果的具体意义,发现是否有值得自己参考的新观点。对于长文型论文,前言很有可能要占到2也篇幅,讨论占到2-4页篇幅,再加上图表、结果、参考文献,6页篇幅怎么也是太短了。对于论文的篇幅,我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出版管理要求,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建议各期刊放开篇幅这一条不合理的规定。记得《金属学报》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

3)期刊编辑部的权利过大。国内期刊编辑部有很大的权利,他们掌握着很多论文的生杀大权。也由于编辑部的权利过大,和编辑部关系密切的人员的稿件通常容易被接收很多。当然,这些论文也是经过“流程”的。对于非关系稿件,编辑部通常都会按原则办事,挑选该领域的优秀专家审稿。然而,对于关系稿件,则可能会挑选作者建议的“审稿人”或者“基本上不拒稿”的“专家”。还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稿件录用与否有时候要看“运气”。如果在某一时间段,该期刊收到的稿件数量很多,编辑部会拒掉大部分可录用、可不录用的稿件,相反,如果某一时间段,该期刊收到的稿件数量较少,编辑部则会录用那些可拒稿、可不拒稿的稿件。其实,看看那些好一点的出版社,没有稿件,就两期一起发,或者一期只发几篇稿件;相反如果稿源充足,就一期出版几十篇。也因此,论文发表与否与稿源多少似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4)作者糊弄自己的现象大有人在。现在我自己写一篇论文,真是头发都要掉很多根。在投稿前反反复复需要修改很多次。刚刚接到我老板的电话,让我把修改意见再发给他看一遍,明天再投稿。他今天下午去悉尼开会了,明天将出差2个礼拜。然而,他说,晚上再帮我检查一遍再让我投稿。说实话,这是澳洲绝大部分学者对待学术论文的态度。相反,据我自己的观察,国内真的有不少作者在糊弄自己。很多人的态度就是先投稿看看,万一中了呢。如果不中,再接着修改。而我们这里投稿则是蹦着90%的录用率去投稿的,显然态度上差别很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864879.html

上一篇:无人引用的论文可以获“国际大奖”?
下一篇:诺贝尔奖错误教训:夸张、不经过时间检验的奖危害大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9 罗德海 薛宇 檀成龙 赵晓东 蒋永华 王春艳 李庆祥 李天成 刘向军 陈奕涛 刘帅 梁洪泽 王德咏 武夷山 王枫 韦玉程 毛秀光 刘俊伟 李欣海 唐常杰 张世成 科万江 周春雷 肖术 翟自洋 戴小华 余文 王铮 毛培宏 唐凌峰 杨正瓴 杨金波 李万春 朱高明 张军鹏 gaoshannankai luxiaobing12 biofans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