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一篇会议论文浓缩我过去三年工作精华 精选

已有 12428 次阅读 2014-10-20 23: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篇会议论文浓缩我过去三年工作精华

喻海良,2014-10-21于日本名古屋

好些天没有好好写博文了,应该说这些天比较忙。一方面要准备ICTP国际会议的报告,另外将回国休假一个月,有必要把所有工作都做一个好一点的安排。在离开澳洲之前,首先,在学校服务器上提交了几个有限元分析案例,计划让他们算上一个月时间,希望回去后能够看到一些漂亮的结果;其次,做了一组实验,让车间师傅帮忙加工,等回学校后就可以开始下一阶段工作;最后,和几个老师商量了我今年计划申请的课题项目内容。应该说课题内容我临时做的改变,计划在休假期间把他完成。当然,以上工作都是过渡性工作,这些天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准备ICTP2014国际会议的PPT

ICTP2014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Plasticity)是塑性加工领域的Number1国际会议,基本上我们领域的主流研究团队均会参加。这一次会议,由日本塑性加工学会承办,大会主席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Prof. Takashi Ishikawa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Prof. Ken-ichiro Mori。本次大会,一共有8个主题报告,其中,中国塑性加工学会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的杨合教授被邀请做大会主题报告,足以看出中国塑性加工科技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的重要地位。另外,杨合教授、张士宏教授、张凯峰教授、苑世剑教授、赵震教授、华林教授等多位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由于该国际会议在本领域的地位,本人不敢怠慢,基本上竭尽全力,用上了所有功底,力争在同行面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首先:压缩PPT页数。在该会议之前,我把主要的内容在学院的Seminar上做了一次报告。由于当时学院给我安排了45分钟的报告时间,也因此做了45页的PPT。然而,在这一次会议上,做报告时间只有15分钟(另有5分钟讨论),也因此,要对原有PPT进行大刀破斧的手术。主题内容为14页,大致时间14分钟,另外,标题、大纲、致谢各1页,用时1分钟。说实话,把内容都贴到PPT上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把PPT上的内容进行大的压缩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要利用最短的时间介绍最多的内容。而原PPT上的内容自己觉得都有意义。可以说,就删除PPT“多余”的内容,花掉了我好几天的时间。

第二:设计“适当”的动画。废了九牛二虎之力,PPT的主要内容是完成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设计适当的动画。在制作PPT过程中,如果加入过多花样、过多数量的动画,效果会很差的。然而,如果一个动画都没有,也是会被认为准备不足的。确实,在一些“细微处”,如果加入适当的动画,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说实话,这个东西很难控制,直到前一天还做了一个细微的修改。

第三步,排练。虽然已经在澳洲生活了好几年了,但是口语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因此,把PPT上的东西连贯地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确实,PPT上的内容是自己写的,但是口头表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这个方面,我的做法是先坐着试讲几次,第一步看什么地方会“卡壳”,这些地方要么对内容做一些修改,要么动手书面写出句子。第二步看时间。国际会议的时间是比较“死的”,大会不会因为你有名气或者没有名气而延长或者压缩你的时间。理想状态刚刚15分钟,实际中也要控制在15±1分钟之内。长了、短了都会认为“水平不足”。当坐着讲,已经觉得问题不大,就要模拟正式报告时站着讲两次。很多人会认为两种状态差别不大,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本次会议过程中,我被安排在大会第一天的分会场第三个报告。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段听众是最多的时候。虽然如上文所述,我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接近,我手心都开始冒汗,在第二个报告快结束的时候,偷偷地跑去上了一趟厕所,算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当轮到我做报告的时候,整个房间都没有空余座位了,还有将近10多人站在后面。在报告过程中,经历了最开始的一分钟紧张,我终于稳定“情绪”,正常地把报告中的内容介绍完。最后,也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肯定。在我们组会议结束后,还有一位俄罗斯的教授主动提出要和我开展科研合作,应该可以算本次报告的一个小的成功。当然,在第一天的会议中,我从一个教授的报告中获得了一个新的灵感,期待回卧龙岗之后以此开展实验并获得一些好的结果。

ICTP国际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在这一次会议上,我基本上把过去三年的主流研究结果都呈现在这个PPT之中,具体内容见附件。当然,里面肯定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建议,以方便今后进一步提高。

Hailiang_ICTP_2014.pdf (PPT内容太大,科学网不能够上传,如果有兴趣,请与我私下联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837277.html

上一篇:一个学弟“尴尬”的研究生经历与我的回信
下一篇:“头疼”,遇“鸡肋”般论文
收藏 IP: 202.215.52.*| 热度|

27 余国志 林中祥 王善勇 罗德海 周健 武夷山 郭胜锋 韦玉程 强涛 胡九龙 张强 张忆文 罗汉江 李毅伟 张鹏举 郭战胜 韩枫 张玉宝 杨金波 徐向田 刘晓锋 eastHL2008 guoyanghuawu ybyb3929 qzw yunmu GUOL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