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头疼”,遇“鸡肋”般论文 精选

已有 18928 次阅读 2014-12-3 12: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头疼”,遇“鸡肋”般论文

喻海良,2014-12-03

在国内休假一个月,发现国内好多变化。说良心话,有很多感触压在心头。回澳大利亚4天了,这几天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虽然只有澳大利亚时区只比中国早了三个小时,但是,影响还是不小的。

由于回国,有好几篇论文没能完成评审,也因此,昨天花了一天的时间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其中,两篇是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然而,看完论文之后,真的与学校在中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当然,由于这次评审拖得时间很长,我都给了大修的建议。

为什么我说“头疼”,是因为评审这样的论文真的伤脑筋。大家一定会认为我是自寻烦恼,喜欢就录用,不喜欢就拒稿。但是,事实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不想拒稿?上面也说了,由于回国休假,稿件一直没有处理,如果拖了这么长的时间,再把人家给枪毙了,情理上过不去。我自己也非常疼恨这样的拒稿。记得有一篇论文投稿给一个期刊,经过三次修改后,主编把我的稿件拒掉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往这个期刊投过稿件,因为,他们这样太伤人了。最重要的还是,我认为他们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一点,研究的点还是让我感兴趣的。围绕这一个研究话题开展工作,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如果键盘轻轻敲几下,就拒稿,作者一定把我恨得咬牙切齿。我自己写的论文很多,凡是提出合理建议让我拒稿的,我心悦诚服。但是如果意见不合理被拒稿了,或者以一句“创新性不够”,我可能会接受事实,但心里会骂“什么垃圾审稿人”。

为什么不想录用?说良心话,我知道国内科研人员不易,考核年年有,年年有人为之头疼。但是,如果审稿人放水,绝对是对期刊的不负责任。下面我想简单谈谈我评审某些国人稿件时的感触:

1)论文长度足够,但是,只是把不同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堆积”。有这样一篇论文,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数据材料,再到扫描分析,还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我拿到这篇文章之初,大概翻了文章的内容,看到各种数据齐全,原以为这是一篇优秀作品。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论文的时候,却让我大跌眼镜。论文核心部分有四个节,每一节都讲述一个问题,然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让人感觉这个人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又往东,一会儿又绕到了北。今天和学院的一个访问学者聊起这个话题,他让我帮他看一篇论文。我就指出他存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然而,他告诉,“堆积”是现在国内一些人员写论文的常用方式。

2)论文只有结果,不知道结果怎么来的。毋庸置疑,一篇论文如果结果不好,是很难发表的。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一篇论文的结果,而是他的“过程”。否则,最漂亮的结果对我们只有“新闻价值”,而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有一篇论文,也是做了很多工作,还自己推出了一个理论判据。然而,我自己也做过一些相关工作,里面很多参数都会对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作者一句“这些参数根据情况设定”就过去了。然而,在给出很多结果的时候,也没有给出对应的参数。

3)科学素养有,但是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一篇论文,洋洋洒洒没有行间距十几页,肯定是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的。然而,写完之后,不好好修改就投稿,不是对不起评审人,而是对不起自己已经付出的劳动。有一篇论文,第三行的“单位名称”就写错了,真是很无奈。这些年国内大学改名的很多。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学院合并后为中南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变成了东华大学,”Beijing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变成了”Beihang University”。如果几年以后,作者依然在论文上表示为以前的大学名称的话,是不是有点过不去了。连我这样的非本校人员都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毛病,一篇论文只有十多个参考文献,但是出现78中参考文献格式。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希望作者好好修改,不枉我花那么多时间提建议。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848143.html

上一篇:一篇会议论文浓缩我过去三年工作精华
下一篇:现在站出来反对985、211,是不是太晚了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29 余文 张强 毛秀光 钱玉忠 曹聪 李桂顺 韦玉程 张忆文 刘明超 蒋敏强 薛宇 郭战胜 于振江 刘晓锋 张波 李毅伟 王启云 刘安金 蔡庆华 强涛 ybyb3929 ljxm biofans shenlu qzw cyllcz eastHL2008 zhouguanghui iwordwort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