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争论不是让你出丑,而是让你少走弯路 精选

已有 12950 次阅读 2013-9-27 16: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争论不是让你出丑,而是让你少走弯路

喻海良,2013-09-27

刚刚从课题组讨论会结束回来,期间,用不标准的英语参与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希望我提出的问题没有给博士生带来困惑。当然,我用心是很好的,不是希望他感到难堪,而是希望他少走弯路。当然,我不是他导师,仅仅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否采纳是他和他导师的事情了。

参加完组会后,突然想起几年前的实验室的一位师兄。他博士已经毕业了,现在不知道生活的怎样。在他完成博士课题的时候,采用二次开发对某软件上某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然后,他把这些工作对实验室的某些老师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位老师回来后,只是摇头。自言自语地说“现在的博士生都怎么了,只是自己满头做研究,也不问一问别人。”然后,我问怎么回事。这位老师说,“这位博士生今天介绍了他近半年的工作,编了一个程序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可笑的是,他使用的那个软件就具备那个功能,只要输入一个命令,结果就出来了。而他花了半年时间,做出了的东西还不一定比原有软件正确。”后来,我用“怀疑”的目光看他,“这个学生以前也没有问过我呀。要是早来问我,要少走多少弯路。”

有一句话或许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只有自己摸索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一些闭门造车的情况。或许要说,即使是导师“英明”地指导下,也可能出现思路不开阔的局面。这个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体现:1)投稿的论文,即使被导师修改了很多次,依然可能被要求进行大幅修改,甚至被拒稿;2)会议介绍的PPT,被导师修改了很多次,依然能够被同行挑出不少问题。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似乎都处于学生自己奋斗或者学生和导师两人共同奋斗,无疑还是会走不少弯路的。

鉴于此,怎样才可能少走弯路呢?

1)做一个开放型学者。其实,做一个开放型学者是很难的,包括我自己。前几天修改了一篇学术论文。在外审意见中,审稿人要我在结论部分给出更多的建议。为此,找合作导师商量,然而,他反问: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实验想法告诉别人呢?后来,虽然增加了部分建议,但是,也把我们即将开展的实验部分给省略掉了。然而,做一个开放型学者最大的好处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分享,得到他人的建议。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立马实行研究,争取早他人一步把成果发布出来。

2)课题研究初期,多参加一些“专业型”学术会议。现在很多学术会议似乎都已经变味了,原本计划明年再参加两个国际会议,现在也有点打退堂鼓了。确实,学术会议原本的目的是介绍自己想要开展的工作,而现在则成为介绍自己已经完成的工作。学术会议原本在于与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现在也转变为“论文发表”途径,很多人都不在做学术报告。也因此,对于特大型国际会议,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不建议博士生、青年学术工作者参加。相反,对于小型的专业型学术会议,我还是建议参加的。在这里,建议将自己不成形的工作进行介绍,的确吸取众多小同行的建议,回校后,更快、更好、少走弯路开展工作。

3)参加组会时,让每一个人都发言讨论。至今,我参加四个课题组的组会,每一个课题组的组会似乎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位老师的组会我觉得是最好的。他们组每一个月开一次组会,首先,导师介绍组里面的主要进展和自己的近1个月的主要工作和出差情况,让学生有很好的时间安排。接着,每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由所有同学进行评论。值得说的一条,学生报告的材料,人手一份,并非只有导师拥有。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组发展的非常快。目前,他们组每一个月都能够有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被录用,而且,基本上都是专业的top期刊。

4)多请教导师外的其他人。每一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有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人,也有人相对比较封闭。对于两种类型的人,应该是1:1的情况。因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能找到教会你某些东西的人。我曾经想建一个模型,做了将近一个月,都不得要领,即使问导师,他也说不上所以然。后来,打听到某师兄有相关方面的经验,并得到他的帮助,不到一个小时就顺利过关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28321.html

上一篇:游子心中月
下一篇:同学说,老师把没收我的书给了他儿子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45 刘洋 王春艳 鲍海飞 陈建林 张珂良 车相立 马建全 仇文利 周跃明 葛素红 李宇斌 郑小康 强涛 张忆文 许冲 罗德海 熊李虎 明波 姚朝龙 韦玉程 廖晓琳 张焱 田云川 侯兆禄 王海洋 余志伟 吕喆 马磊 陈沐 黄丽 郭燕茹 王随继 梁洪泽 戴小华 罗春元 赵鹏 ctex biofans ljxm chenhuansheng veruca yonghuidong ncepuztf abang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