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师为什么都争着当“导师”
喻海良,2012-12-02
昨天写了一篇《防止博士生滥招,鼓励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主要是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提高培养的博士生水平。后来,很多朋友给留言,指出这样的措施目前在国内不能实行,因为最好的制度,也有脆弱的一面。而国内有些人,就善于钻空子,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这让我想起我以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如果有钱就能当导师,那包头工最有资格当导师,学校里面的包头工级的教师,将更有用武之地。所以,将来如果有一天也像国外一下,主要实行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的话,也必须出台条例限制拥有很多低水平重复横向课题的包头工级教师。
在大学里面生活久了,发现大部分老师的主要目标是让自己成为各类“导师”。助教、讲师,主要是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副教授主要是硕士生导师;教授则大部分是博士生导师。即使一个教师已经是教授,而不是博士生导师,他一定还会千方百计的去争取成为博士生导师。
在10年以前,大学里面依然提供大量的“福利”,而这些福利,则和教师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讲师可能只能住单身宿舍或者青年公寓;副教授可以分到60-80平米的住房;教授可以分到80-120平米的住房;博士生导师的住房面积更大。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大学教师争相成为“导师”,有利可图,都可以理解。的确,那个年代,一个学科的教授也没有几个,以副教授退休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1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已经基本上与社会接轨。原有的那点福利已经不再拥有了。现在的社会,穷的教授住在60平米的房子也有不少,富得讲师也可以买到160平米的房子。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是一个两个。我在国内的好几个同龄同事,都买了好几套房子了。也因此,级别原有的垄断优势,个人觉得,已经荡然无存。
而教授指导博士生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麻烦:
(1)学生在学期间,导师必须安排学生的工作,给学生配电脑,买设备。有时候,还必须想方设法地多弄一些经费,以维持学生的需要。
(2)学生的生活问题也需要导师帮助。只有学生吃喝不愁,才有可能安心学习,做研究。
(3)学生自己不好好学习,快要毕业的时候,论文还没有发表两篇,导师跟着着急。有时候,学生写不出来,导师就必须自己写,然后把第一作者让给学生。
(4)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导师也会跟着着急,想方设法的托关系,看看能不能托熟人帮忙解决学生工作。有时候把学生的工作给解决了,用人单位不满意,背后说导师水平不行。学生不满意,埋怨导师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然而,大学教授们视上述“麻烦”于无物,依然决然想方设法争名额,想方设法多弄课题,想方设法把学生招到自己手下?即使,明明知道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是来学习做科研的,而是来混一个文凭的,但毫无疑问,招进来。导师为什么要招学生?
(1)招学生过来帮忙完成科研课题。有些老师项目多的自己根本干不过来,不招学生怎么办?但有些学生,别说不能帮忙完成课题,不帮倒忙也就很好了。
(2)招学生过来,多写一些好的论文。只有组里面好的论文多了,才有可能再去申请多的科研课题。但,遇到脑袋不转弯的学生,连几篇简单的中文文章都写不出来,怎么办?
(3)招学生过来,多弄几个发明专利。不管有用没用,证书是实实在在的。只有证书多了,才有可能获得国家奖。只是,不知道现在的博士生毕业的时候,每一个人平均有几个专利呢?
可能,招学生,还有别的好处。然而,都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都已经是教授了,项目多了,证书多了,学生多了,大部分依然是一个教授。难不成每一个教授都想奋斗到院士?那,那么多院士依然招博士生做什么?
或许,大学教师天生就是用来奉献他人的,大学教授更是用来奉献他人的。而他们,奉献着,埋怨着,追求着,享受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