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大学教职,真需要过硬关系?
喻海良,字之亮,2017-3-13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几天前写了一篇《为何博士找教职难,大学招教师也难?》,主要目的是为我所在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即将召开的“国际青年学者湘江论坛” 机械工程分论坛做一个宣传,另外个人也真正认为现在国内很多高校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为有志之士回国工作提供了平台。然而,有一位朋友却戏言,现在国内高校找工作,“人际关系”是第一重要的。
科学网上很多人知道我的工作简历,我2006年4月在东北大学开始自己第一份学术工作,2009年曾在清华大学做了博士后, 2011年在沈阳大学获得了教授职称,2011年,我到澳洲卧龙岗大学工作了五年半,于2016年年末我到中南大学工作,另外还兼任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工作。除了上述岗位,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放弃前往几所985大学报道。说实话,我获得这些岗位,确实有人打听过是不是我托了什么关系。记得有一个在海外做博士后的朋友,曾打听我和北航领导的关系。硬是想象我和某位领导关系好,才获得了他们的岗位。其实,我只是一个农村出生、国内获得博士学位、普通的不能最普通的人,至于获得这些岗位,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下面的“关系”。
第一层关系:机遇。我一个朋友曾经说一个人能否成功90%靠机遇。我个人一个人找工作至少70%是依靠机遇的。我的第一份工作,2005年5月与东北大学签订劳动合同,个人感觉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赶上了“扩招机遇”。当年高校的待遇与企业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实验室毕业的博士基本上没有选择留校工作的。至于像今天一样从外校招聘或者从海外留学生招聘,基本上就是凤毛麟角的事情。而那时候,实验室的科研课题真的是多得忙不过来,加上学校学生在扩招。那几年,实验室每年都留个5-6个学生做教师。我是我们这一届第一个留校工作的,但随后几年我们专业同届同学留校工作的应该有5、6个的。上一届和下一届选择留校工作的也是差不多这个数量。如果换在今天,一个硕士生就想着留校教书,当辅导员还是可能的。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现在引进的很多讲师的基本条件已经超越15年前评副教授、教授的基本条件了。但,每一个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导致每一个人的机遇不一样。而你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在你自己所处的时代抓你眼前的机遇。如果你找工作的时候,就冒出来一个理想的岗位,这就是你的机遇。
第二层关系:专业对口。很多人找工作、投简历非常盲目。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有一些专业、研究方向方面的限制。如果你的研究方向非常不对口,那么找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不顺利了。我自己在2013年参加了澳国立大学讲师的校园面试,但是非常遗憾最终没能够获得岗位。其实我个人觉得很搞笑,这所大学一开始招聘计划没有特别规定研究方向,但面试的时候突然说材料加工领域的人员在一年前已经招聘了一个,这一年他们决定招聘计算机、自动化方向的人员。面对这种招聘不对口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得到岗位的。
第三层关系:实力。近些年大学招聘相对于10多年前,已经进步很多了。以前大学招聘,10个人里面有9个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的人员,至少本科、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有一个阶段在这所大学呆过。由于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不自然地认为找工作和“人际关系”有很大关系。然而,现在新教师招聘,学校规定有多少比率的外校成员。以我自己为例,求学期间和中南大学、北航、重大这些学校一丁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也是获得了他们的岗位。个人觉得我是凭借自己在领域内的成绩或者是学术实力获得这些岗位的。如何表现如你具有一定的学术实力?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情况。中南大学现在进人完全是门槛制度。他们为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讲师设定了一条门槛,你超过了特聘教授条件,就有资格申报他们的特聘教授。当然,我个人并不欣赏他们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但似乎很多高校都是这么做,我个人的看法没有任何意义。我个人觉得要招聘一个年轻的教授,他至少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连续10年以上每年都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若干,而不是简简单单近5年积分多少就可以了。学术实力是厚积薄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的。2)有自己的学术方向。一个人能否有长足的发展,不是看他发了多少论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学术热点问题,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即使发表论文非常多,学术圈也不会对你有特别多的认可的。相反,如果能够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地深入,做出系统的成果,相反即使评不上杰青、长江,迟早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们领域吉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就是这样,他在自己的领域做了很多年,虽然他没有太多头衔,但他做的成果应用到国家鸟巢的建设上,现在在我们领域学术圈是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的人。3)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我个人觉得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论文之外,比如是否有期刊邀请你去担任学术编委工作,是否有知名的国际会议或者国内会议邀请你去担任大会主持人或者做学术报告,是否被一些期刊邀请写领域进展等等。现在有很多教授,连一个国际会议都没有参加过,如何评价他的学术影响力,真的不好说。4)是否有能力主持国家级基金。现在很多高校已经不再认可省级基金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相反,国家级基金,我个人也认为是一个人是否具备一定学术水平的综合证明。在自然基金撰写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申请人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另一方也需要申请人具备好的学术视野,知道什么是比较前沿的问题,还有就是需要申请人具有一定的文字逻辑能力。我不敢说得到国家基金的人就一定很强,但可以肯定就是那些从来没有得过基金的人的学术能力是需要大大的提高。中南大学似乎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一个讲师聘期内没能够拿到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就会被转岗或者开除……
现在大学招聘需要经过很多道把关,有关系能够过得了一关,过得了两关,但是如果不能够通关,那就是白瞎。所以,那些真正能够找到岗位的人,应该都是具备一定的实力的。我个人觉得现在大学找工作,过硬关系是假,过硬实力才是真。另外一点,越高职位越需要过硬实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