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65)

已有 3337 次阅读 2016-2-3 13:35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四一  心想事成

很多人把“心想事成”理解为一句良好的意愿,“你想到,好事就来了,事情就自动成功了。”似乎是上天恩赐好事,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心想就行。结果,很多时候是别人一句良好祝愿的空话,也是自我安慰的嘲语,心想了事未成。如果人人都心想了事就成,天下那么多的便宜事从何而来?那就会成为投机成风,懒惰盛行的世界,人人都是思想家,放开脑子想就可以了。其实物质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

我认为:“心想事成”应该理解为做一件事情要先认真思考(想),思忖再三,再去做,所谓三思而后行,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考虑成熟了,行动方案设计周到了,把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想到了,也想好了各种应对之策,所谓万全之策,再去努力实施,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心里想好了再去做,事情就能办成了。这应该是心想事成的真谛。事是做成的,不是想成的,如果心想到事就成了,那是别人付出而做成的,你就是不劳而获,这终将不是福而是祸。

同样的道理,心里想发财,想现成的便宜,做发财的黄梁美梦,那是难以实现的。除了创造财富之外,你靠非正常或不合法手段得到一份,就有人失去一份。从某种角度而言,财是福也是祸,就看你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努力创造得来的是福,想歪心思走歪路子不费力来的是飞来的横财,终归是祸,来路不正哪。

愿天下所有人心先想,事再成。

                                       (2015511


            一四二  从读《我们仨》说起

我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特别爱读文艺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我读小学时,周围书少特别甘贵,没有课外书,想千方设百计找别人借书来读,别人的书只能短时间借给你,所以借到手就得连夜抓紧读,就这样我在小学期间借书,挑灯夜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施公案》、《五虎平南》、《镜花缘》、《薛仁贵征东西》、《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书还是借的读效率高。小学之后,中学的学生压力和住校,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读这类书了。文革中,几乎所有的文艺小说书都有毒,都是封资修的东西,不能读,也看不到,不是被焚就是封存。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后来索性不复课了,我们没有经过考试,没有在学校,没有毕业证,不知不觉离开学校回乡当了农民。当农民时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屁股盼板凳,后背盼床板,哪有气力和时间看书?及至我工作了,业务书都来不及看,哪有时间看那些“闲书”。然而,我爱书的嗜好一点未变,不停地买一些文艺书,无论国内国外,还是古今的,差不多名著都买了,可是我只是叶公,这些书并不曾看。别人装门面买的书,都是摆在书架上接灰。而我,没有时间读,又不是为了装门面,书架上所有的空位都被项目研究类专著、工作参考书、社会交往类、业余发明类、小制作类等占据,也没有地方摆文艺书。我最爱好的文艺书,只能装进纸箱里,放到床底下。“等我退休了,有时间了,再看吧。”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然而,我退休了,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关照文艺书。我不知道怎么完成返聘工作之外,还是有那么多事抢占我的时间。我还是想读那些喜欢的书,于是,去年我把准备将来看的书过滤了一遍,觉得这辈子也不可能看到,把不可能看的书恋恋不舍丢开,或送朋友,或另捆装,打入另册。其实那些书真的是不可能看了。

前些时,我从床底下翻出了几本获诺贝尔奖的文学名著,放进书架,“现在开始慢慢读吧。”可是放进书架后,我既想要写点东西,又要搞点“研究”、制作,就再没有时间动它们了。我工作以后,一辈子都是爱不释手似的读那些没有文艺性的不喜欢的枯燥的专业书,喜欢的书却从来不拿,永远在一旁睡大觉。从这点上来说,学工的人可怜。

上个月,小孩回来,茶余饭后,她向我推荐杨绛的《我们仨》: “这本书值得一读。” 他们走后,我又从书堆里翻找出杨绛的大作,断断续续,我咬着牙,下定决心,终于偷功摸夫读完了。读后感到很有体会,很有启发,很有教益,受益匪浅。杨先生她像唠嗑一样,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把自己及家人日常的生活琐事向我述说了一遍。她不加描写,不予评论,都把思想、观念、人世、感情、事故、历史融入到字里行间,融入我的脑海。读完了不想掩卷,又回溯翻看了一遍。

  间隔五十多年之后,我终于又读了一本文艺书。很庆幸孩儿推荐,也是督促我读了《我们仨》。

                                                                                                                 (2015.8.28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288-954250.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64)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66)
收藏 IP: 221.234.234.*| 热度|

2 董焱章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