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应浙江大学李江老师的邀请,在科学计量学的公众平台“林墨”上分享了自己和比利时著名科学计量学家Wolfgang Glänzel教授、Ronald Rousseau教授合作,今年5月份发表在JASIST的论文,收到了很多有益的反馈。交叉科学的识别和评价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林墨的相关链接如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92012&do=blog&id=1004114
摘要
在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影响力与学科交叉度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值”,即当学科交叉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并非最值)时,论文的影响力最大。
注:底图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不同学科交叉度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以Nature, Science为例)
近代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重要问题的解决,常常依赖于多个学科的知识交流和相互渗透。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和科学前沿,也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百年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有41%的获奖者的研究领域属于交叉科学。
由于交叉科学特有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和基金资助机构对交叉科学项目大力关注和支持。随着交叉科学在国内外的持续升温,一个现实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交叉科学的实际效果和影响究竟如何?学科交叉越多的论文,引文影响是否越大呢?
受生态学中测度生物多样化的Leinster-Cobbold指标启发,我们提出了测度交叉科学“知识多样化”的全新指标“2DS”,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证明了传统相关指标(例如信息熵、Simpson指标、Rao-Stirling多样化指标等)在测度交叉科学时的不适应性,以及新指标相对于传统指标的优越性。
基于测量学科交叉度的新指标“2DS”,我们发现,论文的学科交叉度与引文影响之间的关系并非正相关或负相关,且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趣的是,在绝大多数学科中,引文影响与学科交叉度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值”,即当学科交叉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并非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引文影响最大。上图以国际著名综合学科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于2007-2011年的论文数据为例,展示了论文在发表后三年内平均被引频次与学科交叉度的关系。在以往有关科学合作的研究中,也曾发现类似的规律:科学合作规模具有“最优值”。
“最优交叉度”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或期刊,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特例。例如,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引文规律:学科交叉度越高,引文影响越小。而在数学领域的传统期刊,如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则呈现出与生物学相反的规律:虽然领域的整体学科交叉度较低,但是,随着交叉度升高,引文影响普遍增大。
相比传统的单学科研究而言,交叉科学研究常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政府和公众对其科研产出结果也往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值。但与此同时,与传统的单学科研究相比,交叉科学的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也由此造成了评价的困难。我们的研究表明,交叉科学研究并不等同于高影响力研究,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简单的以引文频次等单一指标评价交叉科学研究的影响。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何更科学合理的鉴定和评估交叉科学相关成果,是科技政策制定与科技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编者注:论文于2016年5月发表于JASIST,迅速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多次引用。论文中提出的测量学科交叉度的新指标“2DS”,得到国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Loet Leydesdorff,Rafols Ismael等的多次引用和推荐,并已在Leydesdorff教授著名的期刊图谱分析软件(http://www.leydesdorff.net/portfolio)中正式应用该指标。
参考文献
Zhang, L., Rousseau, R., & Glänzel, W. (2016). Diversity of references as an indicator for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Taking similarity between subject fields intoaccount. Journal of the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7(5):1257-126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