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各家学说(生理释义)选
一. 钱 乙, 字仲阳,宋 东平人。(1023——1104)他是一个有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訣》,是我国医学史上较早的一部儿科专书。
他在继承以前的《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等的基础上,据阴阳五行、藏象等学说,结合自己的心得,总结出一套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法则。
1. 心脏方面的辨证:心为火脏,主宰神明。 火
2. 肝脏方面的辨证:肝为木脏,而主筋。 木
3. 脾脏方面的辨证:脾为土脏,主运化。 土
4. 肺脏方面的辨证:肺为金脏,而主气。 金
5. 肾脏方面的辨证:肺为水脏,主藏精。 水
二. 刘完素,字守真,宋,河间人。(1110——1200)他对《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很有研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
1. 对五运六气的认识:人与天地、气候、环境相应。
2. 五运六气和生理病理的关系:
五运:五脏 气的盛衰,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关系。(相生、相克)
六气:风、热、湿、火、燥、寒,六大类型。六气论。
三. 张从正,字子和,宋,睢(sui)州考城人(河南),(1156——1228)。师承刘完素,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都有研究,《儒门事亲》是他的代表作。
张氏对内、外。妇、幼都有独特的理论经验,而他的主要论点是“六门三发”。
“六门”辨证,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证的六个门类。
“三发”就是临床治疗的三种办法:汗法、吐法、下法。
四. 李 皋(gao),字明之,真定人(保定),(1180——1251)从医师于易州张完素。他精研《内经》、《难经》,并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
“内伤学说”是他的重要贡献。当时社会匈奴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极度困苦。并提出以下生理与病理的变化依据:
1. 脾胃和元气的关系。
2. 脾胃在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3. 内伤脾胃的病理变化。
4. 脾胃病对肺肾的影响。
5. 内伤外感的鉴别。
五. 朱震亨,字彦修,元,义乌人,(1281——1358)。
朱氏著作有《格致余论》、《金匮钩玄》、《局方发挥》等。其生于江南,所见湿热相火病症较多。特自己在临床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1. 相火论:相火为人身动气;相火妄动为贼邪。
2. 阳有余阴不足论:
六. 张介宾,字会卿,明,山阴人,从师于金英。他钻研《内经》数十年,并编著《类经》和《类经图翼、附翼》,并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著有《景岳全书》六十四卷。
根据自己数年的临床体验,曾把刘、朱学说一再作了批判。特别针对朱氏的“阳有余论”,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论点,成为张氏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部分
1. 阳非有余论: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
2. 真阴不足论: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
七. 李中梓,字士材,明,江苏松江人。著有《内经知要》、《本草原始》、《伤寒括要》、《颐生微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等。
他的学术论点,着重在先天后天、水火阴阳、以及阳重于阴的几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1. 先天后天根本论:
2. 水火阴阳论:
3. 辨疑似证:
八. 喻 昌,字嘉言,明末,南昌人。著有《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大气论》、《秋燥论》等。
大气论:
1. “气”在人体的作用,历代医家,已作过不少阐述,但提出“大气”作为专题讨论的,除喻氏之外,并不多见。
2. 喻氏首先指出“气”是人身不可缺少的物质,形体的形成、生长以及一切生理活动,都必须依靠“气”来支持。“气”的名称甚多:有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他的学术思想,《大气论》重在研究胸中阳气的生理作用;《秋燥论》重在研究燥气伤肺的病理变化。
九. 徐大椿,字灵胎,清,江苏吴江人,(1693——1771)。他对各种医籍都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著有《医学源流论》、《内经诠释》、《难经经释》、《兰台轨范》、《伤寒论类方》、《慎疾芻言》等。尤以《医学源流论》,最能体现他的主导思想和治学方法。
1. 存元气、重预防。徐氏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东西,元气充则根本丰厚,元气衰既根本薄弱。
2. 辨证施治的灵活运用。
十.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玉田人,(1768——1831)。《医林改错》,是他的唯一著作。
王氏的医学成就,主要不在于他对解剖学上的贡献,而在于他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逐瘀法: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府逐瘀汤。
十一. 王泰林,字旭高,江苏无锡人,生于嘉庆同治间。学医于舅父高锦庭,著有《医方证治汇编》、《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歌訣》、《西溪书屋夜话录》等书。
1. 肝气证治 2. 肝风证治 3. 肝火证治
十二. 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清,钱塘人(1806——1886)。所著《理瀹(yue)骈(pian)文》,就是专论外治法的文献。
他的外治范围很广:膏贴、敷、熨、熏、浸、洗、盦(an)、擦、坐、嚏、缚、括沙、火罐、推拿、按摩等十五、六种其中尤以膏药为主。
其理论根据:凡病多从外入,固医有外治法。内取外取并列,外治内治,医药同理。
十三. 唐宗海,字容川,清末四川彭县人。
其好学古人而不迷信古人,曾怀有沟通中西医学的大志,但最终未能如愿。
其认为:人身气血,既是水火,也就是阴阳。所以气血的关系,是水火互济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互根。气血调则阴阳和平而身体健康,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丛生。
1. 气血的生成 2. 气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历代中医,包括《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以上各历史时期各家学说:关于对“整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理、病理”的描述与认知,大部总结为:阴阳论、五行论、水火论、元气论、营卫气血论、脾胃论、五运六气论等等。这些对“整体生命活动”生理与病理的描述与认知,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联的。
但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及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的新的发展时期,各门自然科学发展至今,我们真应该在继承这些历代对“整体生命活动”认知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的交叉,在中医“生理与病理”的基础理论方面,进一步去深入探讨、认知和揭示关于“整体生命活动”的自然奥秘!
“当务之急”是否?
敬请参与讨论并指导!谢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