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关注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几篇网络文章

已有 4941 次阅读 2009-11-17 12:12 |个人分类:学术期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期刊, 科技论文

中等以上论文都去国外 国内科技期刊尴尬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9405/10383048.html

2009111609:31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中国科协新闻网讯

  请问,您的论文会投给国内科技期刊吗?

  如果是好文章,我会优先选择《自然》、《科学》,水平一般的可能会给国内杂志。

  在1027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裴钢老实交代了自己的投稿标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内一份学术期刊《细胞研究》的主编。10天前,裴钢领导的科研小组刚刚在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免疫》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裴钢的回答真实反映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尴尬现状: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国际上用于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却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发表的低水平论文永远无法赚取国际学术圈的关注,提高影响因子几乎成了空想。

  中等以上的论文几乎都去了国外

  国内4800多种科技期刊究竟发表过多少优秀论文?中国期刊学会会长石峰的回答是:凤毛麟角。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缺好论文。据统计,我国每年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占全球总论文数的8.4%,居世界第二;其中,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论文约占索引论文总数的5.9%,居世界第五。

  有关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喜好,《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最近做了个精确计算2008年,我国科学家独立发表的SCI物理论文约1.8万篇,国内5家主要英文物理期刊发表了其中的3162篇,约占总数的17%

  1984年创刊的《中国物理快报》是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刊。坚持使用英文,是为把重要而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向世界报道。“25年过去了,这个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呢?对此,王鼎盛做了细致分析。

  从总数上看,20002004年间,《中国物理快报》贡献8.2%的中国SCI物理论文;但若将论文的影响力分为较弱(被引10次以下)、中等(被引10—29次)、较强(被引30—299次),然后分别计算,它的贡献率则为19%4.9%3.1%;影响极强(被引300次以上)的论文一篇没有。可见,中等水准以上的论文几乎都去了国外。

  更让人悲哀的是,好论文不可能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想法,似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惯例。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简介中,列举了4篇有关铁基超导的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中国物理快报》),并在随后的评述中写到,上述研究进展已发表在《自然》、《欧洲物理快报》等期刊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显然,国内期刊的贡献被权威机构忽略不计了。

  被误解的影响因子很有影响力

  石峰认为,国内科技期刊之所以争取不到好稿,说到底是技不如人”——国内外学者看不上。审稿不严、一稿多投、编校水平低,走了大批优秀论文。

  更多圈内人士认为,在期刊的实际水平之外,决定着国内论文去向的指挥棒,就是影响因子。这个用于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通行指标,被中国科技界赋予了近乎压倒一切的魔力——评职称、选院士要看,拿奖金、申请课题也要看。

  可是,魔力源于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以偏概全。SCI影响因子的发布者、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副总裁詹姆斯·泰斯特指出,在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影响力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事实上,大多数论文的引用率都不高。他指出,影响因子仅仅针对期刊本身,与期刊上特定文章和特定作者的水平无关。

  一般说来,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整体水平也较高。但是,片面追求影响因子不仅助长了科研的浮躁,也把举步维艰的中国科技期刊逼入了死胡同。王鼎盛说,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有时也会将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不高的杂志上。因此,国内期刊要想与国外期刊平等地吸纳优秀论文,作为投稿人的科学家首先得破除影响因子崇拜

  在王鼎盛看来,科学论文不是流行音乐,要靠所谓的排行榜来证明自我价值。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期刊的半衰期,即持续影响的时间。他说,与国外杂志相比,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固然不高,但半衰期差距更大。往往,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不是以一时影响面取胜,而是以影响的深远被世人铭记。

  

  国际化是不是一条突围路径?

  冲出影响因子崇拜的重围无疑仍需时间。眼下,逆境中的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找到一个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作为中国SCI期刊中影响因子居首的杂志,《细胞研究》的突围路径多少值得借鉴。

  自创刊就坚持以英文出版的《细胞研究》于2006年加快了国际化进程。除与自然出版集团合办海外发行之外,它还接连在海外聘请了一批编辑和编委。如今,在《细胞研究》七八十人的编委中,有40%来自国外。这些海外编委好比全球大使,一边在国外科学家中宣传杂志、组织稿源,一边带头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在海外编委的带动下,《细胞研究》已有1/4的稿件来自海外。

  尽管保持着80%的高退稿率(《自然》、《科学》等的退稿率约为95%),《细胞研究》仍以不少贴心服务吸引着大量优秀稿件。例如,对于竞争性极强的文章,稿件的评审速度会从4周缩短到1周左右,以尽可能为作者争得科研成果首发权;对于被其他杂志退稿的论文,编辑部会帮助作者一起修改,有的甚至可免去重新再审的环节直接发表。

  《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透露,短短3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2.161迅速升到了4.535。不过,在目前该刊的海外编委及国外来稿中,华人科学家占了绝大多数。不可否认,华人学者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水平为《细胞研究》的突围提供了便利,其他学科领域的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之路,不一定能像我们走得这样顺。李党生坦言。(任荃)

 

论文评价引关注 “影响因子论英雄也是进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263753.html

董子凡

2009102708:48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广州医学院对系统内的2008年度SCI论文发表者抛出158.7万元巨奖,按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每1分奖励1万元。其中钟南山院士主持完成的一篇论文的发表在影响因子高达30.22008年)的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获得了广医校本部及广医一附院各30万元的奖励。影响因子论评价标准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目前,国内研究机构通常是将SCI论文发表数量——“唯数量论作为学者考核评奖硬指标。该评价标准近年屡受抨击,主要原因是被SCI收录的期刊学术水平未必都是高的,而且考核中往往对论文和简讯、自引率和他引率一视同仁,导致一些人钻了空子。相比之下,尽管在操作中并非十全十美,影响因子论依据刊物影响因子的奖励制度,比起唯数量论来不失为一种进步。

对研究者来说,在真正的业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绝非易事,在目前国内浮躁的学术氛围下,影响因子论英雄有助于提高研究含金量,减少投机成分。当然,由于SCI收录期刊的局限性和各学科情况的不同,在跨学科范围内搞一刀切的按分授奖恐怕也是不宜提倡的。

据报道,钟南山院士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能显著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和常规治疗费的廉价国产祛痰药物,被《柳叶刀》读者最高票选为去年的年度论文。此次获得重奖,以其论文影响力和应用价值而言确属实至名归。近几年国内学者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数量增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医学研究的进步,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良好评价。

市场化来了,科技期刊何去何从

2009070911:29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22727.html

主持人:袁志勇(科技日报记者)

嘉 宾:游苏宁(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段海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智能计算与控制论国际期刊)主编)

616,在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一期项目总结交流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透露,报刊的改革已经提上议程,80%的科技期刊甚至更多将转制为企业化运作。

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市场、和国际期刊同台竞争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面对和国际期刊的差距我们怎样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赢得一席之地呢?

对策1:缩短论文发表周期

主持人:这次交流会上,我发现很多期刊改版了,有由季刊调整为双月刊的,有由双月刊调整为月刊的,甚至还有由半月刊调整为旬刊的,你怎么看?

游苏宁:我们已经开始尝试专题组稿开辟在重点号缩短出版时间,对一些优秀的稿件甚至采用审稿绿色通道。

段海滨:在信息时代,受互联网零时间零距离速度的冲击,期刊刊期不断缩短。快速的反应机制,才能保证科技成果的及时发布。有快才能有优秀的稿源,否则大家都投到国外的刊物上去了。现在美国科技期刊中已经出现了传真刊,英国的《自然》周刊,常规出版周期为12周,面对重要信息,3天就可出刊。但是,不管怎么改版,稿件质量是其力的最终保证,而不是所刊登稿件的数量。

对策2:通过国际化提高影响力

主持人:我们发现国内的期刊在美国SCI数据库中影响因子都比较低,和国外的差距较大,论文也是以国内论文为主,国外作者投稿较少,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么?

游苏宁:目前拥有122种期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中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外籍编委就占到了编委总数的9%,《中华妇产科杂志》国际来稿量达到3%,《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70%以上稿件经过外籍编委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杂志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应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互访交流,派国内的编辑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另外,学术期刊国际化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被当今本业国际上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收录。像医学期刊,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科学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被SCI 收录。而中国,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却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

段海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让期刊国际化。最好能让编委会和编辑部国际化,《智能计算与控制论国际期刊》外籍编委占到了编委总数的86%,80%以上的稿件来自国外,创刊一年就已被EI Compendex等五个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必然会加大对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Special Issue)论文以及向本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稿等,并以国际化标准对刊登稿件把关,而且也会带来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目前最符合的语种,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

和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合作也是扩大期刊的影响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内已有很多英文期刊与SpringerElsevierEmerald等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即所谓的借船出海,不过国内如果能组建自己的大的期刊出版集团应该会更好。

对策3:期刊整合,做大做强

主持人:中国的期刊数量众多,怎样才能将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呢?

游苏宁:我国的期刊数量号称世界第二,但重复办刊也很严重。这样,本来就很小的学术期刊消费市场被这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学术期刊所分割,形成稀缺的学术期刊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高质量的稿件有限,导致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下滑,低品位学术期刊过剩。

段海滨:像国外办刊很多是同类的几十个期刊都在同一个机构办刊,如英国的物理学会办了45种期刊,资源共享。

国内多是互相分割的局面,因此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是小舢板航空母舰的差距。在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最好能进行整合,做大做强一批精品期刊。不过走向市场化之后,一些低品位的学术期刊必然会被淘汰,在竞争机制下实现优势资源的自然整合。

对策4:多方位解决经费来源

主持人:市场化之后办刊经费不足的问题怎么解决?

游苏宁:多数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公众认为科技期刊为公益事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无法进行相关支持的情况下,应当有过渡性办法;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学术腐败因素众多,更多根植于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正确的学术评价机制等;期刊业目前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家出版管理机构已经在理念、职能、行为上有所转变,由主观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段海滨:其实国际上很多期刊发行收入足以维持期刊的运转,甚至有盈利。最关键的是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就是论文质量问题,但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转制的过程中,建议国家还是应进一步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期刊进行适当的资助,甚至可以考虑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对部分优秀期刊都有相应的资助制度,这是中国期刊发展非常可喜的进步。

· 数字说话

2009年第三期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对国内89种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定价、从业人数、收入来源等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下图片为调查数据:

· 观点提示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学术腐败因素众多,更多根植于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正确的学术评价机制等。——游苏宁

不管怎么改版,稿件质量是其生命力的最终保证,而不是所刊登稿件的数量。——段海滨

路甬祥:学术期刊作者一流 编辑发行也要一流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965240.html

2009090113:19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科技 北京831电(记者 赵竹青)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路甬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等两位副理事长及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程津培、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理事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路甬祥理事长主持。

  会议首先听取两刊工作汇报,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代表编委会从学术与出版管理体系、办刊模式、体制机制、办刊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改革进展。自去年321两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各学部常委会和院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两刊建立了新型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部平台作用,积极争取院士参与两刊建设;建立了老中青结合的编委会,各辑编委会有效运转,主编、编委倾心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作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科学》杂志社作为两刊的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支持和配合各辑编委会工作,保证了两刊的出版质量和效率。编委会认为改革开局总体良好,初见成效。

  路甬祥理事长及各位理事对朱作言总主编的汇报及两刊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路甬祥指出,两刊改革工作的时间不长,从目前情况来看,一年来的工作是很有成效的,状况已经有了积极改善,发展态势令人高兴。会议围绕汇报内容和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谈到两刊下一步发展重点和方向时,路甬祥指出,办刊的理念要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化的趋势,探索和顺应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规律,树立开放意识、精品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组选稿件、编辑、出版、发行、评论,在管理上要逐步加强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和网络管理的新模式。他指出人才是关键,不但要有一流的作者队伍,还必须有一流的编辑和发行队伍。编辑和发行队伍一定要加快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提高出版质量、缩短出版周期也是吸引稿源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一定很快就能赶上国外的最好水平,但出版质量必须保证,出版周期一定要努力缩短,国内外竞争的态势要求我们必须又好又快。编委的水平和影响力是关键。要注意吸收热心两刊工作、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组成编委,遴选审稿专家,并适时进行调整更新,拟应有一定比例的外国籍科学家参与。科学技术、知识创新没有国界,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全球交流合作的好环境。两刊要努力推进开放获取、开放发展的办刊模式,迅速提高刊物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在谈到期刊国际化时,路甬祥强调,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任何工作不能只讲国内最好,都必须要与国际比较。发展科学技术更是只有国际标准,办刊也要与国际接轨,取得国际同行认同。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很有必要。在交流合作中互相学习、共享知识、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在巩固两刊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探讨交流合作的有效模式,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自身能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

  在谈及科研评价体系时,路甬祥提出,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目前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这些问题对我国学术刊物的冲击也较大,建议两刊各理事单位、各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当前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改变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努力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和环境。重点扶持包括《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在内的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刊物,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既竞争又协作、共同发展的我国学术期刊的良好格局。

20083月,在中科院的牵头下,成立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各大高校等与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管理部门和科研、教育单位的领导担任了两刊理事会理事,共同为两刊的发展献策出力。

 

尊敬的陈宜瑜主任,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这里举办《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合刊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作言总主编介绍了《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整合工作的背景和意义。《自然科学进展》从创刊、发展到壮大,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中国科学》杂志也即将迎来60岁的生日。这两个刊物都曾有过各自光荣的过去,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窗口,这两个刊物都无愧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称号,两个刊物的发展也备受科技界的关注,肩负着中国科技界的期望。这次两个刊物的整合,将在继承《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建新的《中国科学》杂志。这是我国学术刊物的第一次强强联合,对新的《中国科学》杂志乃至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和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的成功整合表示祝贺!同时,向为完成《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整合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中科院和基金委的有关同志们表示感谢!并祝整合后的新刊宏图远大、前程似锦。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这些都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仍落后于西方主流科技期刊。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低,影响力不足,发表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少,引用率低,国际知名期刊较少,这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都不相称,也影响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的低谷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软肋之一。办好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既能及时报道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反映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水平,又有利于保护我国科学家的创新权益、竞争合作效益和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和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期盼和责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是国家设立的支持自然科学基础前沿研究的基金组织,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内外科技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学术声誉。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进程中,正依托学部平台,致力于科技学术期刊的改革,《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已经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改革试点先行一步。经过3年多的改革实践,《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刊后,中国科学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密合作,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发展。《中国科学》杂志社要以此次合刊为契机,探索我国科技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构建一个有效服务于我国科学研究并面向世界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我国杰出科技成果的涌现,促进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两刊只有及时、准确报道和传播我国自主创新成果,才能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赢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尊重,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中国科技界不断涌现出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依赖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崛起,依赖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信赖和支持,也有赖于办刊人的努力、敬业奉献和创造。我们希望,通过我国科技、教育、出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让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我们也期望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得到国际同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146-271636.html

上一篇:直面“垃圾战争”
下一篇:牙签的另一种用途
收藏 IP: .*| 热度|

2 王桂颖 许浚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