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导师的“水平”?
吕 喆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水,平,学术
周六下午,参加了一下午的硕士生面试,晚上到办公室即看到王修慧老师写了篇题为“准硕士生,选导师你看中的真是学术水平吗?”的博文【1】,这篇的反响很不错!俺在读后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按下了“推荐”按钮并写下了一条评论,结果居然也只能屈居双重第二(第一个出手的是吴国清老师)。不过,俺留下的两句关于“水”和“平”的评论,却收获了王老师非常积极而且客气的回应,声称他抛的是“砖”,而想引我的“玉”。这个期待似乎太高,倒有点折杀小生了。为了尽量不辜负王老师的期望,我在喝掉了小半碗家酿(俺姐自制的佳酿)葡萄酒后,决定在睡下之前借着酒劲儿写出这篇博文,斗胆议论一下导师的“水平”。当然,俺这里说的“导师”,绝不是指某一位具体的导师,而是泛泛地跟准研究生们聊几句如何看待导师。行文作风还是非常老套的招数——拆!把水平这个词拆开,分别从“水”和“平”这两个字着手加以分析讨论。
关于研究生选导师,俺在5年前曾有专文论述【2】,时值选导师(准确说是找导师“套磁”)旺季,当然还要不避“自引”之嫌,重新晒上一晒。其实学生选导师考虑的因素,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所谓看重“学术水平”云云,大概是最拿得上台面的依据;其他的因素,例如导师的名气、头衔、职位、财力、社会关系、工作作风甚至财富观念等等,或许都是可以被考虑的,甚至是被优先看重的。与这些最看得见、最容易打听到的因素相比,所谓“学术水平”反而可能要“退居二线”了。道理很简单,“学术水平”的评价其实并不容易做出,别说一个本科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的学生很难有能力判断,就是找若干在科研江湖上闯荡多年的老师,如果不是小同行而且经常在各种学术交流中碰面,都未必能做出准确地判断。多数情况下,是借助发表文章的杂志档次、影响引谘、引用(饮用)次数之类量化数据才能做个并不见得很精准的判定。对现代科研评价体系初窥门径的准研究生们,自然也要靠这些所谓“量化数据”来作为判断导师“学术水平”的标准。
其实这个“标准”虽然用得很多,甚至很滥(更多时候是懒)了,但它却是很彪,而未必足够准。事实上,“学术水平”不见得都是可以写出来而且能被发表的,尽管我始终认为能发表出来的应该是有起码的甚至相当高的水平。问题在于,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是一回事,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其获得的提升有时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导师自己的水平非常高,但却高得让弟子无法企及,弟子在导师面前总感觉“自惭形秽”,甚至“渺小”得无地自容,如果导师不善于或者没有耐心点拨指导学生,则弟子获得的提升会很有限。相反,导师的绝对水平可能并不见得十分高明,但却总有办法让学生在自己门下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作为一个“跳板”(参见:“老板”~~比较“老”的“跳板”【3】),能把学生弹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倘若学生善于借助着这个弹力跃升站上了更高的平台,则其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是有保障的,这本身也可以算是一种“学术水平”。相比之下,后者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意义可能更大(当然,这里主要是针对潜心学术型研究生说的,存心想混文凭和找好工作的可能要另算)。
洋洋洒洒两段话写完,居然还在纠缠学术水平,并没开始写开篇承诺的“水”和“平”。严重跑偏了,惭愧!下面必须正式说“水”和“平”了:
所谓的“水”,说的是导师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也就是有多少学问和知识,这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一个判断。毫无疑问,导师的知识越多,能教给学术的自然也就越多。师从一位有学问的导师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其实根本不用我多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水其实也应该就是导师的“学术水平”之意了。必须说,这里所说的“水”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还有一个“水”——水货的水,是贬义的,不想再多说了,大家也都懂的。想知道一个人“有多少水”或者“有多水”,通常需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交谈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仅靠民间传说或宣传资料是不够的。
所说的“平”,说的是导师是否平易近人,处事是否公平,这是关于工作作风和人品方面的判断,它会决定了研究生阶段日子过得是否开心,会不会很郁闷。多数研究生在跟那些平易近人而没有架子的导师打交道时会觉得比较轻松愉快,一般不会太难受。导师如果处事公平公正而且公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哪怕自己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也应该可以理解。相反,如果导师过于高高在上,或者总喜欢把学生分出个远近亲疏来区别对待,则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很大的隔阂和不信任感,绝对不利于课题组的安定团结,长期看大家失去的都会很多。
“平”字的另一个解读,是平常心。导师如果心气很高,目标很远大,做学生的就难免会压力山大。有压力绝对不是坏事,本来是好事,能促进人努力工作,但这可能要因人而异。能承受住压力、本来心气也很高的学生,在这种导师的门下当然会很受用;而对于多数智力体力能力耐力统统不够给力的普通学生来说,遇到这样的导师恐怕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很痛苦。相反,如果导师自己有一颗平常心,没有过高的追求,学生也有一颗平常心,压力就可以小一些,当然也就不至于被压垮。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平常心绝不是平庸心,而是一种能够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心态。
综上所述,研究生选导师,要看其“水平”,而这“水平”的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
参考:
【1】 王修慧:准硕士生,选导师你看中的真是学术水平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548766
【2】 吕喆: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36456
【3】 吕喆:“老板”~~比较“老”的“跳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0533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