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学位论文,应由导师写《序》,师弟师妹写《续》 精选

已有 8933 次阅读 2011-5-30 07:4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经验, 课题, 学位论文

王铮老师在“五一”劳动节的大清早便不辞劳苦地写了篇“不妨为学生论文写个序”【1】,是继邢志忠【2】和陈安【3】关于学位论文的“致谢”的博文后的又一力作。我认为,导师给学生论文写《序》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应该给每一篇学位论文写《序》,尽管这种《序》不一定写成宏篇大论。此外,嫡传的师弟师妹们更应该给师兄师姐的论文写《续》。

通过导师写《序》,首先可以让此后阅读论文的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论文的来龙去脉。其中包括论文选题的原因,在研究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解决了什么重要问题,取得的成果及其价值,论文的意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本该是论文正文中的固有内容,是应该由写作学位论文的学生(论文作者,可以是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写成的,似乎无需导师再重复一遍或者越俎代庖去替学生写的。那为何还要导师在写这个《序》?原因在于,导师和学生的视角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更有巨大的差异,如果由导师去写,有些问题可以阐述得更深刻,课题的背景也可以交待得更清楚,这样就可以弥补学生所写论文的某些不足。

导师通过写《序》,还可以总结相关的研究,把握这个已经交给研究生的课题的全局情况,并写成文字材料,它可以算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重要的书面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导师写的《序》,获得更全面和更有深度的认知,这对准备论文答辩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导师也可以通过给论文写《序》,对学生所做的工作作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书面评价。它对于通过努力作出很漂亮的研究结果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褒奖和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它也可以是一种鞭策,虽然这种鞭策如果来得更早,其效果会更好。此时作出鞭策,对于毕业生论文工作而言,确实显得太晚了,但对于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还是多少有些作用的。对于会读到这些《序》在读的学生和未来的学生们,这种评价也是可以有很大教育意义的。

由于学制的时间限制,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即使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也还不能把某方面的研究课题彻底做完。有些研究工作,还会在研究过程中,甚至到了总结阶段还能发现一些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可以在深度上或者广度上扩展原有的课题。因此,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的结论之后还会有最后一节(一段)内容——展望。这段“展望”通常是毕业生自己来写的,而展望中提出的研究课题,可能由毕业生自己在下一个阶段的求学或工作生涯中去做,更多的时候导师会安排下面的师弟师妹们接手去做。如果已经确定由师弟师妹们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他们真的很应该给师兄师姐的论文写个《续》或者《跋》。在这篇《续》里面,可以谈谈自己和嫡传师兄师姐那里学到了什么,对自己从师兄师姐那里传承得来的课题有怎样的见解,打算如何去做等等。如果师兄师姐们希望师弟师妹继续做好自己想做而没时间做的课题,他们可以在阅读这篇《续》之后,了解师弟师妹们对课题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建议,留下自己的经验。

总之,无论导师写的《序》,还是师弟师妹们写的《续》,都可以成为课题组内的一种书面公开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和研究经验的传承会有很大的帮助。考虑到《序》和《续》里面有很多内容在论文刚完成这个时段内可能不便公开(例如研究设想和方案之类),这种《序》和《续》不一定立刻列入公开发行的论文(但可以考虑若干年后补入),但完全可以保留在课题组存档的论文中,形成课题组代代传承的知识与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最初是在5月初的“劳动节”假期起笔,写了一半被撂下,终于在530日最后成文)

 

 

参考:

【1】 王铮:不妨为学生论文写个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439141&from=space

【2】 邢志忠:毕业论文的致谢:写实与“肉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79&do=blog&id=439067

【3】 陈安:研究生论文致谢为何尽量不要谢男/女朋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9081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49401.html

上一篇:挂“真维斯楼”牌,让别人说去罢!
下一篇:亦论“嫉妒”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8 李学宽 刘洋 刘立 谢鑫 牛丕业 刘伟 杨秀海 于锋 彭思龙 王永 刘用生 李泳 曾新林 刘玉桂 周少祥 周可真 安海龙 王铮 肖重发 葛肖虹 杨凯恩 唐常杰 韩余 李宇斌 ycjyf 宋敦江 xqhuang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