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新技术“绕过教育环节”,或许必然,但不必须 精选

已有 4744 次阅读 2011-5-28 09:4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学习, 新技术, 应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吕乃基老师在其博文“绕过教育环节”中谈到“有些技术,还没有来得及在学校传播就已经在市场加以利用和推广。”【1】他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及“在产业界一侧,这部分新技术是否会因此缺乏理论基础,甚至自生自灭;在教育界一侧,在知识的积累和进展上是否会因此缺失一个环节?”并提出了“沟通产业前沿和高等教育的桥梁”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我这样一个身处高校教育事业之中、同时还喜欢关注一些技术前沿的人看来,前沿的应用技术“绕过教育环节”,或许是必然的,但不是必须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更多时候是指比较狭义的“学院式”的教育,它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不容忍也很难跳过中间环节,“连续性”是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不是一级一级地往上学,而直接跳几个年级,大多数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就会感到根基不稳。虽然能力超群的高人或许可以跳级,越过一些中间阶段直接进入更高年级或者层次,而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但那只能是极少数人才可以做到,完全没有普遍意义,更无法推广。相比之下,尽管技术也是代代传承的,通常情况下也是连续发展的,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能迅速实现跨式的跃进。技术的这种突飞猛进,经常可以给教育带来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让教育难以适应。如果大学的培养方案没有随着技术进步及时修改,开设的课程就会显得很古旧,显现出教育明显落后于实用技术应用的现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初期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反之,如果培养方案不断随着技术进步一路小跑地跟进修改,也会遇到另外一类问题。一种时下很流行、被较大面积应用推广的技术,或许会在教学中还没讲述透彻,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充分发掘其潜力的情况下,在热火没几年的时候就忽然被另一个后发的、上升势头更猛、也更容易被市场和用户接受的新技术所取代,而为此准备得教育资源和努力在一夜之间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跟踪新技术风向(简称跟风)安排教学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被绕过,或许不能视为一种悲哀,反而是一种幸运。

在新技术的运用的过程中,那些敏锐地关注着技术前沿的人,总可以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迅速实现技术的推广和进步。这类最新的前沿技术,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大学里能够讲授得了的,不是大学的教授们没有理解和讲授这种技术的本事,而是没有讲授这类技术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大学的教学是有相对固定的计划的,一般不会有针对新兴技术的教学计划安排;更何况前沿技术门类繁多,应用领域和应用这些技术的人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前沿技术通常不能依靠传统的学院式教育传播和应用。于是,当我们拿起一张电子产品的设计图来看时,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它出自大学生(课外科研或者毕业设计),还是出自于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研发部门的工程师。道理很简单,学生的作品多半用的是教科书上介绍的、很多年前开发出来的那些器件,而企业的产品会用到许多教科书从来不曾涉及的、具有更低的价格和更好性能的器件。必须承认,在新产品开发和运用这个层次上,教育环节已经被绕过了。

事实上,处在技术最前沿、发挥着最关键作用的研发人员,往往不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新手),而是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N多年的骨灰级的老手。这些老手多半是长期的“广义”教育的产物,却不是当下的“狭义”学院式教育的产物不可否认,他们之前必然也都经历过“狭义”的学院式教育,但主要是在工作后更多是靠自学获得新技术知识,靠企业培训甚至师傅带徒弟之类教育方式积累和传承经验。在基本理论没有太大变化的背景下开展的技术创新,实践经验可能远比书本知识重要,无论这些经验是自己日积月累得到的,还是从师傅们那里继承来的。从这个角度看,“狭义”的学院式教育环节是被绕过了的,而广义的教育却永远不能缺少,也不会被轻易绕过。

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即使对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很感兴趣也很舍得投入,也不会对那些在短期内无法应用并见到可观经济效益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有多大的兴趣,所以难免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创新后劲不足的局面。而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来就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职责所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算是教育环节的一个副产品。如果完全绕开了教育环节,也就意味着会与这些新知识新理论失之交臂,损失其实是很大的,虽然可能并不明显。如果“教育环节”真的被新技术如此“绕过”,也确实会让教育面临“在知识积累和增长上缺失一个环节”的问题。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注意到了这一点还好,或许还可以想办法弥补;如果坚持漠视这种缺失,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沟通产业前沿和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应依靠打通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必要的工程实践环节,让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在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同时,注意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更加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学习,并养成长期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参与交流者(学生和老师)了解到相关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凝练出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并在未来的研究中设法加以解决,为技术进步打好基础并创造条件。在了解企业界需求的背景之下,新的有应用潜力的基础理论也不难找到其用武之地。通过这种能够带来双赢的互动过程,可以让教育环节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走得更近。

参考:

1】吕乃基:绕过教育环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442613


本文修改后已在《科技日报》发表。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 ... t_104704.htm?div=-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48807.html

上一篇:科研道路上的“独木桥”
下一篇:挂“真维斯楼”牌,让别人说去罢!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20 刘洋 余世锋 刘立 姜洪洲 杨秀海 曹广福 李学宽 侯成亚 谢鑫 刘全慧 武夷山 葛肖虹 张焱 徐明昆 吕秀齐 张天翼 刘广明 赵凤光 sunxiaofei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